【柳岸】榆錢餅(散文)
榆樹錢是榆樹的種子,簡稱:榆錢,因外形圓薄像錢幣而得名。它有健脾和胃、安神助眠、殺蟲消腫、止咳化痰之功效,可食用,營養(yǎng)價值比較豐富。
記得第一次吃榆樹錢還是在我上中學(xué)的時候,學(xué)校的后操場西墻邊有幾棵榆樹,長的又高又大,應(yīng)該是生長了很多年吧。平時雖說經(jīng)常去操場活動,卻也沒人去在意這幾棵樹,每年一到春天,榆樹的枝條剛剛結(jié)上榆錢的時候,就引起眾多同學(xué)的注意,有的同學(xué)就迫不及待地去摘了,想當然的都是男同學(xué)。爬樹、上房、翻墻這類事肯定與女同學(xué)無關(guān)。因樹太高,根本夠不著,膽大的同學(xué)就爬上樹去摘,樹下的同學(xué)就眼巴巴的抬頭用羨慕和期盼的眼神望著他,直到他把衣服兜里裝得滿滿的才下來,大家都圍著他和他要一點嘗嘗,有些不敢爬樹的同學(xué)就撿起石塊往上扔,期待能砸下一些來,只是收效甚微,但也能飄飄灑灑的落下一些,也蠻激動的。放到嘴里慢慢咀嚼,黏黏的、有淡淡的清香味。夏季上體育課課間休息時,同學(xué)們會躲到樹下乘涼,還可以聽到樹上小鳥的鳴叫,這幾棵榆樹也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我生活的北方小縣城樹木種植大部分都是白楊樹,可能是因為它更耐寒,成活率更高吧。記得在中學(xué)課本學(xué)過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贊》,“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感觸頗深。我的家鄉(xiāng)雖不是文中描寫的西北黃土高原,但那高高的、筆直的白楊樹卻也像極了我生活的北方。
這里種植榆樹并不多,許多人也并不知道可以把榆錢摻合到面里做食物。那個年代的飲食很單調(diào),面食居多,卻從未考慮過粗糧細作,能吃飽就滿足了。直至工作以后,才聽說有人用榆錢和玉米面做成面團或餅嘗個鮮。
我第一次用榆錢做面食是在前幾日,我單位的前院有棵榆樹,長勢非常好,密密麻麻的結(jié)滿了榆錢,每一根枝條都顯得沉甸甸的隨風(fēng)搖擺,像是在招呼我們:快來摘啊!同事摘了很多,給了我一些。簡單的和同事請教了做法,又去查詢了百度,感覺做起來不是很難,下班后便回家付諸行動了。把榆錢反復(fù)洗干凈,瀝干,放蔥、姜末、五香粉、雞精、鹽,加白面粉、打顆雞蛋、加水,攪拌成糊狀,電餅鐺加熱、刷油,盛一勺面糊在電餅鐺中攤開,冒熱氣后翻另一面,不到五分鐘一張榆錢餅就做好了。白面餅里淡綠色的榆錢點綴其中,看著就漂亮,有食欲。拿一張嘗嘗,口感柔軟、勁道、清香,真是不錯的美食,初次做還比較成功,頗有些成就感呢,家人都愛吃。這是用白面粉的做法,還有用玉米面做的,也可以在籠屜上蒸,也可以在電餅鐺中烤,像貼餅子一樣,做熟后呈金黃色,我給它起名為黃金餅或金錢餅,也很形象的,口感同樣很好,這是純綠色食品啊,也只有每年春季的幾天才可以吃到,結(jié)榆錢的時間大概也只有一周左右,然后就開始枯萎、飄落、長葉,再想吃榆錢餅就得等明年的這時候了。
也許是因為上了些年紀的緣故,對許多事都比較敏感,也很容易觸景生情,看到榆錢就自然的想到了中學(xué)少年,想到了那個貧困年代,艱苦的歲月,儉樸的生活。那時,在縣城非農(nóng)業(yè)戶吃白面也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是粗糧,糧食都是定量供應(yīng),成人每人每月也不足30斤。那是個計劃經(jīng)濟的時代,國家經(jīng)濟匱乏,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落后,但那時的人們比較容易滿足,特別是孩子,一件不起眼的玩具或一個簡單的游戲,就會讓他們高興一整天,能吃到一塊糖都是莫大的奢望,童年的生活雖艱苦,卻也有許多的樂趣,天真無邪、無憂無慮。
如今,國家富強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膩了大魚大肉的人們,野菜、樹葉、粗糧反倒成了盤中美味,食宿農(nóng)家院成了時尚的旅游。我做的榆錢餅拍照片發(fā)到同學(xué)群、朋友圈炫耀,也讓他們羨慕不已。這就是時代的變遷,社會在發(fā)展,我們的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逐步強起來了,她已經(jīng)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有了更強的話語權(quán)。作為中國人,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惟愿我的祖國繁榮昌盛、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再次感謝社長,遙祝幸福安康!
再次感謝您的精彩點評順祝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