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韻】西埠歷史文化溯源(散文)

編輯推薦 【菊韻】西埠歷史文化溯源(散文)


作者:稅哥 白丁,90.4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14944發(fā)表時間:2022-06-29 21:46:45
摘要:這是我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它始終裝在我的心上。

【菊韻】西埠歷史文化溯源(散文) 西埠,是安徽和縣一座千年古鎮(zhèn)。面積170平方公里,現(xiàn)轄11個村委會,2個社區(qū),約5萬人口。它東連歷陽鎮(zhèn),西鄰含山縣,南與功橋鎮(zhèn)和鄭蒲港新區(qū)相融,北與香泉鎮(zhèn)接壤。環(huán)縣公路、豐樂古道、105省道、天天高速等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境內(nèi)有山有水,“山”有雞籠山、娘娘山、嵐龍山和九條壟等;“水”有得勝河、西馬支河、千秋澗、雙橋河和陡硯湖等,且有棗林圩、聶興圩、汪家圩、汪藕圩等四個萬畝大圩。山清水秀,風(fēng)景如畫,人杰地靈,歷史悠久,古跡遍布,文化深厚。
  
   一、歷湖的來歷
   若說西埠,必說歷湖。因古人將歷湖的“歷”寫成了繁體的“厤”,使人誤讀為“麻”字,遂以訛傳訛為“麻湖”。《太平寰宇記》載:“歷湖初陷,一老姥提雞籠登是山……”《淮南子》云:“歷陽之都一夕反而為湖。”可知,遠古時期,雞籠山下有一因地震而陷落的水域,名叫歷陽湖,簡稱歷湖。面積很大,呈楓葉狀,東起縣城,南至姥橋鎮(zhèn),西至含山縣,北至嵐龍山麓,方圓數(shù)百平方公里,碧波蕩漾,滋養(yǎng)岸民,檣帆林立,水產(chǎn)豐富,景色迷人。北宋著名詞人賀鑄的《歷陽十詠》首篇便是《厤湖》:“昔也萬家邑,今為無底淵。城郭泯遺跡,人民安得全。吊古一回首,薄暮愁風(fēng)煙。拯溺不無意,吾生后千年?!笨梢姎v湖是當(dāng)年和州多么重要的人文景觀,直至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含山縣“歷湖排灌站”等遺跡。民間盛傳和縣姥下河的來歷即與“歷湖初陷”后的老姥傳說有關(guān)。
  
   二、西埠的變遷
   據(jù)史料記載,西埠原是歷湖北岸的一個漁村。后來逐漸發(fā)展成湖畔小鎮(zhèn),故被稱為歷湖浦,后被訛傳為“麻湖浦”。歷湖實為兩個湖相連,東邊的為灃湖,西邊的為歷湖,因該湖位于雞籠山(舊稱亭山、歷山),故兩湖有時被統(tǒng)稱為歷湖。該湖可經(jīng)姥下河入長江,故姥下河之名與“歷湖初陷,一老姥提雞籠登是山”有關(guān)。又因歷陽古城的舊址位于此湖的北岸(約在今西埠鎮(zhèn)腰埠社區(qū)),故稱歷陽,古人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反之為陰。
   又載:“宋開寶八年(975年)曾用京西轉(zhuǎn)運使李符之策,發(fā)和州丁夫及鄉(xiāng)兵數(shù)萬人鑿橫江渠以通漕運,此渠西接歷湖東入長江?!泵鞒罉吩辏?403年)初冬,因時任和州吏目張良興,根據(jù)歷湖周邊人多田少的實際情況,便興起一場水利大戰(zhàn)。圍湖造田五萬余頃,并特意開挖了一條自含山至和縣長達30多公里的“撇洪渠”,即“得勝河”,疏導(dǎo)來自含山上游之水,注入長江。第二年,五萬多頃的良田喜獲豐收,百姓豐衣足食,歡樂無比,州官便將歷湖浦改名為豐樂鎮(zhèn)。今日西埠仍有多處保留的“豐樂”印記,如“豐樂街”、“豐樂糕點”、“豐樂照相”、“豐樂古道”等。
   另載:“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吏目張良興言:‘水淹厤、灃二湖田五萬余頃,宜筑圩埂,起桃花橋訖含山界三十里?!銖闹??!笔獠恢?,此舉弊大于利,它毀掉了一個天然的調(diào)節(jié)水庫,導(dǎo)致“明朝嘉靖年間和州連發(fā)了七次大水,一次大水入城,明萬歷年間,兩次大水入城?!边@都是當(dāng)年張良興一時興起圍湖造田帶來的嚴(yán)重后果。
   明末清初,因豐樂鎮(zhèn)是和州通往廬州府的必經(jīng)要道,且是得勝河北岸一個著名碼頭,州官便將“豐樂”更名為“西埠”了。
   西埠西靠含山、巢湖,東迎南京、蕪湖、馬鞍山,水陸交通便捷,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物產(chǎn)豐富,山圩同收,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和山圩物資集散地。一條“Y”型東西走向的石板街,有近兩華里長。據(jù)說東西兩頭皆矗立著高大的石牌坊,東牌坊外的北側(cè)便是著名的關(guān)帝廟(后被辟為西埠中心小學(xué)),西牌坊位于“Y”的交界處,分別面迎兩條古道,一條經(jīng)石拱“西橋”通向老腰埠街,一條經(jīng)“蓮花塘”、“斷石碑”通向陡峴山。古街相當(dāng)繁榮,酒館、茶樓、商店、雜貨店、當(dāng)鋪、布莊、藥房、客棧、浴室、戲院、書場、炕坊、染坊、牛行、豬行、魚行等應(yīng)有盡有,商品琳瑯滿目,每逢古歷“二、五、八、十”的趕集日,只有七八米寬的街上人流如潮,叫賣聲此起彼伏。著名的小吃有:二麻子油條、秦慶喜包子、周必貴燒賣、王小寶鍋貼、楊興海餛飩、萬春樓燒餅、春卷、豆?jié){和煮干絲等;聞名的特產(chǎn)有:錢德大黃煙,潘家豆制品,“豐樂”牌米糕、雪棗,尹氏鑄犁頭、石巷竹器、徐大吼五香花生米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非遺文化有:張秀芝的剪花、畫花、剪鞋樣子和繡花,“大眼羅”(吳忠鑫)的剪紙、繪畫,“老鄭”的篆刻和老生京劇演唱,濮孝周的評詞,朱氏的大鼓書,以及倒七戲(廬?。?、含弓戲和黃梅戲等;聞名遐邇的老店旺鋪也很多,上街有:陳家醬園、潘家醬園、第一樓茶館、施家染坊、孫家茶館等,中街有:錢德大黃煙店、聚樂園茶館、秦大有商店、邢家大戲院、馬家牛肉鋪、孫仕和中醫(yī)等,下街有:萬春樓茶館、錢廣生藥店、阮家當(dāng)鋪等。若是逢年過節(jié),這條古街就被南來北往(周邊縣市的趕集者)的客人擠得水泄不通,沿街各家都生意興隆,一片繁榮,小孩走失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因而很快成為和縣西鄉(xiāng)最大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三、娘娘廟的傳說
   西埠鎮(zhèn)的娘娘廟街,原是歷湖西岸的一個小村莊。秦初,因秦皇嬴政南巡時,途經(jīng)歷湖,被其浩瀚壯闊所吸引,便一時興起,乘船下湖玩賞。當(dāng)時被強征到船上載歌載舞的,都是年輕貌美的姑娘。其中有一位性格剛烈的愛國女子,對秦始皇的暴政早就恨之入骨,遂挺身而出勸他“要將心思放在造福百姓上”,秦始皇不但不聽,反而說她犯上作亂,要法辦她,這位女子一氣之下投湖自盡。面對如此大義凜然的女子,秦始皇嚇得只好停止游玩。為了紀(jì)念這位女子,歷湖沿岸的老百姓集資籌建了一座忠烈廟,燒香祭拜,因不知此女姓名,便命名為“秦姬廟”。時間一長,人們便將她奉為神明,稱為“秦姬娘娘”,香火旺盛,后簡稱為“娘娘廟”,這座古廟的所在地也稱為娘娘廟了。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成立了娘娘鄉(xiāng),“文革”期間改名為向陽公社,改革開放后恢復(fù)了原名,現(xiàn)為西埠鎮(zhèn)娘娘廟村委會所在地。
  
   四、雞籠山的典故
   雞籠山,夏時名亭山,秦時稱歷山,唐朝謂雞籠山,明朝曰鳳臺山。《太平寰宇記》載:“歷湖初陷,一老姥提雞籠登是山,因化為石,今山有石狀如雞籠,因名?!彼挥谖鞑烘?zhèn)西部,海拔240米,腳踏巍巍的嵐龍山,懷抱蓊郁的九條壟,比肩高聳的娘娘山,可謂群山環(huán)繞,一峰獨秀。
   《和州志》載:雞籠山“下盤綿巒,上冠巨石,縱列棱折,狀若蓮花,高數(shù)十仞,斫磴亙鐵,引以登嶺,俯視群山,無敢并者?!彼俏覈?、佛、儒三教合一的圣地,素有“江北第一山”、“江北小九華”和洞天第“四十三福地”之稱。素有“雞籠山菩薩招遠不招近”之說,聲名遠播海內(nèi)外。
   它是一座道山。道家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記》中稱,雞籠山為“天下第四十三福地”。相傳東漢末年,有金福、金干、金坤兄弟三人在此山悟道成仙,被奉為“三茅祖師”,與一江之隔的江蘇句容道教祖庭的茅山一脈相承,后人為之塑金身于宮殿,名曰“三清殿”,如今在古老的“三清殿”身旁又新建一座更加雄偉的“三和壇”,它屹立于雞籠山之巔,而進入雞籠山的山口仍叫“茅山口”。
   它是一座佛山。山上有一座古寺,名曰鳳林禪寺。建于莽莽山林中,綠樹環(huán)繞,百花映襯。山前有牌坊和山門,寺內(nèi)有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等。若至寶頂,可拾級而上,半途須援鐵鏈再登,仰視不極,累肩而攀,至“南天門”后,曲徑探幽,過“一線天”,奇異險絕,跨“百歲缺”,始見古老的“三清殿”和巍峨的“三和壇”等。此時白云蕩胸,如入仙境,極目遠眺,長江如練,俯瞰腳下,紅墻綠瓦,松濤聲聲,罡風(fēng)陣陣,心曠神怡?!坝觎V眾山碧,松翠濕衣裳?!笔恰皻v陽八景”之一的“雞籠山曉霽”,宛如畫屏,令人流連忘返。難怪這里每逢正月十五和六月初一,中外香客蜂擁而至,萬人朝山,場面宏大,形成皖東傳統(tǒng)廟會之一。
   它更是一座儒山?!吨駮o(jì)年》載“夏桀放逐南巢,卒于亭山。”《明史》載:“夏桀隕于瑤臺?!蓖ど接行以嶂某┐鷩?,的確沾了帝王之氣;唐朝女皇武則天,曾親自授封“游擊將軍”(古代五品以上散武官之名),賜“勤將軍宅”的主人,他便是家住雞籠山下的壯士勤思齊將軍。詩仙李白游此山時,曾寫下《歷陽壯士勤將軍思齊歌》。晚唐詩人許渾,游歷雞籠山后,寫下了《題勤尊師歷陽山居》;974 年,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山安營,喜得太子后非常高興,便把原許由隱居之所淳熙宮,加賜匾額為“壽寧宮”,一時傳為歷史佳話,增添了雞籠山的歷史光環(huán);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寫下一首《舟過鵝行口回望和州雞籠山》:“兩月青山不暫離,入城未見有山時。萬峰送我都回去,只有雞籠未肯辭。”明太祖朱元璋在和州建立反元根據(jù)地時,曾偕夫人馬娘娘一同屯兵于雞籠山和相鄰的娘娘山,有一天他在雞籠山狩獵后游憩,一時詩興大發(fā),也揮毫寫下了一首《登雞籠山》:“罷獵西山坐擁旗,一山出地萬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撐著老天天自知。”近代,和縣烏江人、我國詩書畫三絕的林散之先生在游歷雞籠山后,也給后人留下了《和友登鳳臺山原韻》墨寶:“漫云明鏡亦非臺,松閣峨峨賓壯哉。入夜鐘聲驚寤夢,滿天風(fēng)色太沉霾。此山已作十年別,拜佛曾經(jīng)兩度來。試問先生醉游處,春光能否到蒿萊。”
   遺憾的是,雞籠山曾在新中國成立后慘遭毀滅性破壞,連“三清殿”上的鐵瓦也被投進了“大辦鋼鐵”的熔爐中。改革開放后,雞籠山才迎來了生命的第二春,成為國家一級森林公園,“鳳林禪寺”成為首批原巢湖市級重點寺院,省市縣的主要領(lǐng)導(dǎo)都曾專程登臨此山。為此,筆者曾即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詞《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群峰環(huán)抱入云端。滿目青翠小溪水,一峰獨秀千萬年。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山路悠悠十八彎,昔日帝王常登臨,歷史悠久歌滿山。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名勝古跡隨處看?!澳咸扉T”上“三清殿”,“百歲缺”旁“一線天”。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右有天門左高關(guān)。放眼皖江白如練,一江兩岸跨馬鞍。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洞天福地美名傳。道佛儒家一片天,晨鐘暮鼓忘塵緣。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國家森林生態(tài)園。聚山納川逢盛世,搶抓機遇求發(fā)展。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金碧輝煌彩云燃,風(fēng)水寶地和為貴,山歌俚曲頌不完。我的家鄉(xiāng)雞籠山,水碧人美天更藍,想起家鄉(xiāng)熱淚流,一杯老酒醉心田。
  
   五、得勝河的歷史
   據(jù)《和縣志》載,明永樂元年(1403年),和州吏目張良興因圍湖造田而名聲大振,1404年他又發(fā)動民工開挖了一條對自含山至和縣的撇洪河,將上游之水導(dǎo)入長江,由于工程施工順利,很快就“得勝而歸”,所以州官便將這條河命名為“得勝河”。得勝河,是西埠人民的母親河。它源出含山縣境“大茅廬尖”與“黃鷹山”之間。自西向東流淌,分別流經(jīng)含山縣城南、張公橋、腰埠(這里為全河腰部正中,故稱)、范橋,在三國時期的“練舟”處,從左方接納自西埠至馬橋的西馬河后匯流,經(jīng)馬橋、茅圩、龍塔、桃花橋至歷陽城南,在這里水分兩股,左股繼續(xù)東流,至老金河口入長江,由金河口大閘控制,防江水倒灌,亦可隨時提水;右股東南流,至新河口入長江,由新河口大閘控制。河道總長為31.4公里,流域面積398平方公里。因得勝河主要河段均在西埠鎮(zhèn)境內(nèi),所以它是西埠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新中國成立前,它像一匹烈馬,難以制服,貽害百姓;新中國成立后,它得到了根治,造福與兩岸人民。為此,筆者曾即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得勝河之歌》:一、得勝河,得勝河,一條美麗的家鄉(xiāng)河,你從含山走來,身披歷湖金波;你用碧水柔情,滋潤兩岸故土;你的悠久歷史,傳遍華夏神州。二、得勝河,得勝河,一條慈祥的母親河,你用甘甜乳汁,哺育古今和州,你用健美臂膀,確保和含豐收;你的魚戲垂柳,蕩起悠悠鄉(xiāng)愁。三、得勝河,得勝河,一條紅色的英雄河,你護送抗日健兒,點燃了勝利烽火;你銘記抗洪將士,舍生為民分憂;你向長江奔去,迎接盛世洪流。啊……我愛你,得勝河,你的溫暖胸懷展示民族大愛,我要為你是唱支奉獻的歌!啊……我愛你,得勝河,你的華麗身軀永遠充滿激情,我要為你唱支贊美的歌!
  
   六、狀元紅的傳說
   西埠一帶曾流傳一首民謠:“自古以貌難取人,金口玉言殺賢能。蒼天有眼降紅雨,追贈焦龍狀元紅”。它講述的就是一個關(guān)于焦?fàn)钤臍v史故事。
   話說明朝洪武年間,雞籠山某村住著一個焦姓三口之家,生活極其貧困。老兩口唯一的兒子焦龍,是個殘廢青年,外號“焦不全”。因他相貌丑陋:麻臉、獨眼、豁嘴子、瘸腿、駝背等。但他聰穎非凡,才華橫溢,思維敏捷,且極具正義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書五經(jīng),過目不忘;吟詩作對,出口成章,并能寫出一手好字,所以世人又稱他為“三絕”:貌絕、才絕、口絕。這一年,適逢全國科考,焦不全在老父幫助下在嵐龍山腳下的得勝河碼頭乘船入江來到南京應(yīng)試。筆試中,焦不全胸有成竹,答題很快,字跡工整,名列前茅,深得現(xiàn)場主考官的賞識,洪武大帝朱元璋便欽點他為狀元郎,父子二人興奮無比,但他倆都很擔(dān)心,怕面試難以通過。

共 8088 字 2 頁 首頁12
轉(zhuǎn)到
【編者按】稅哥的散文《西埠歷史文化溯源》,生動展示了作者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敘述精彩,引人入勝。文章分成八個部分,分別介紹了歷湖、西埠的變遷過程、娘娘廟的傳說、雞籠山典故、得勝河歷史、狀元紅的傳說、人物嵐山以及如今的西埠。西埠鎮(zhèn)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劫難,如今浴火重生,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jīng)濟綜合實力居全縣前列,成為五大重鎮(zhèn)之一,安徽的特色小鎮(zhèn)!散文每一個小故事都讓人感到溫暖,不管過程如何,結(jié)局都是讓人滿意的。欣賞拜讀,推薦共享!【編輯:遠近】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遠近        2022-06-29 21:53:41
  各地都有各自的文化自信,尤其是江南江北地區(qū),安徽的和縣就有這么一個令人敬佩的古鎮(zhèn)----西埠,它內(nèi)涵豐富,山水典故頗多,傳奇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生動耐讀。請大家欣賞這篇充滿信心文化溯源的妙文,點贊共賞!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 樓        文友:稅哥        2022-06-29 22:18:04
  謝謝遠近老師的熱情鼓勵和精彩點評!!
3 樓        文友:稅哥        2022-06-30 08:27:54
  咋看不到第二頁內(nèi)容呢?
4 樓        文友:稅哥        2022-06-30 08:29:25
  請編輯老師抓緊協(xié)調(diào)一下??!
5 樓        文友:葉雨        2022-06-30 10:50:25
  稅哥老師:后臺原稿就是如此,你是否少發(fā)了下半部分?
文學(xué)陶冶情操,文字凈化靈魂。
6 樓        文友:葉雨        2022-06-30 11:34:06
  好了,我調(diào)整好了,是敏感詞檢測到了,后面就不顯示了,我已經(jīng)修改了,沒事兒了。
文學(xué)陶冶情操,文字凈化靈魂。
7 樓        文友:稅哥        2022-06-30 13:19:09
  感謝江山文學(xué)各位老師的熱情鼓勵,尤其感謝葉社長將第二頁的及時展示,否則讀者會感到?jīng)]有下文的遺憾。謝謝各位老師?。?!
8 樓        文友:遠近        2022-07-01 21:41:02
  還真沒注意到第二頁沒展示,我編輯的時候都有的,正文不讓寫名字,可能是這個原因吧,去掉名字第二頁就出來了。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共 8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