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韻】魂系獨龍江(散文)
引子
三年來,始終將父親陳勤雙的遺照藏起來的陳廣申,總是流著淚怯生生地對他的老師和同學說:“我爸爸沒走,他出去拍照了!”
三年來,陳勤雙的妻子陳璐老師念念不忘:“他在22年短暫的教師生涯中,始終堅持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做事,最大限度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贏得了同事的贊許和學生的尊敬?!?br />
三年來,每逢教師節(jié),馬鞍山幼師副校長王文峰都會勉勵青年教師說:“年輕人不該‘躺平’,要像‘小雙’老師那樣有夢想、有擔當,做一名鐘情教育、熱愛生活、樂于奉獻的優(yōu)秀教師?!?br />
三年來,和縣老年大學攝影班學員王守榮說:“我總覺得陳老師還活著,所以一看到扎著獨辮子的男人,就會情不自禁地沖上前看一下,生怕與他擦肩而過。”
三年來,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和縣老年大學首任校長陳其才先生說:“他是一個純樸善良的孩子、一位大愛無疆的老師、一名為攝影而生為攝影而死的年輕藝術(shù)家,值得永遠懷念!”
三年來,陳勤雙的恩師——安徽師范大學教授、著名攝影家沈醒獅先生說:“這世上有許多攝影師都在為金錢和名譽拍攝,而陳勤雙君卻是為理想拍攝的少數(shù)攝影家之一。”
……
一
陳勤雙,男,1974年8月19日出生于安徽省無為市華龍鎮(zhèn)(原三官殿鎮(zhèn))小陳自然村。1993年考入安徽師范大學電教系,1997年畢業(yè)后被錄用在和縣幼兒師范學校(現(xiàn)馬鞍山幼兒師范??茖W校)工作,主講《計算機》課程。2003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他與和縣戚鎮(zhèn)小學教師陳璐結(jié)婚。2003年生育一子陳廣申,此名系陳璐母親所起,因她姓申。
陳勤雙為人誠實熱情,樂于助人,善于創(chuàng)新,極富正義感,充滿正能量。2006年初秋,筆者因與他有共同的寫作和攝影愛好而相識,成為好友。當年11月,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辦了《和縣生活網(wǎng)》,為方便老百姓生活中的問題,如招工、求職、房屋出租求租出售等,提供了及時而準確的信息;又與縣委宣傳部共同舉辦過“和縣十佳歌手大獎賽”,并特邀了我擔任該網(wǎng)站的文學總監(jiān)。
2007年4月14日(周六)上午,時任和縣姥橋地稅分局長的我,為了采訪在香泉鎮(zhèn)新建村劉家仟自然村演出的“廬劇皇后武道芳”,特邀了陳勤雙先生,請他幫忙到場拍幾張武老師演出前后的照片。他滿口答應,立即陪同筆者前往?,F(xiàn)已成為“國家級東路廬劇非遺傳承人”的武道芳老師,仍不忘感謝筆者和“小陳”的付出,因她流行于網(wǎng)上的許多經(jīng)典劇照都是出自陳勤雙之手。
2007年9月,陳勤雙被借用到和縣老年大學攝影班任教。任教期間,他始終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用結(jié)合方式,并拜時任校長陳其才(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為師,深入鉆研攝影技術(shù),曾兩次被北京電影學院錄取,只因家庭經(jīng)濟限制,才忍痛割愛放棄了夢寐以求的學習機會。后來他經(jīng)常對妻子說,夢見自己在北影的學習情景。他2008年獲得了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shù)碩士學位。他忠厚實誠,有超人的商業(yè)經(jīng)營意識。2014年4月,他率先在和縣創(chuàng)建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為和縣民辦傳媒的領頭羊;他先后擔任和縣人民法院陪審員和調(diào)解員,并被選為和縣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安徽林散之書畫院理論部副部長、安徽省攝影家協(xié)會和中國佛教攝影學會會員等,用大愛和真情演繹出許多感人的故事。
二
土生土長的無為人陳勤雙,怎么與毗鄰的和縣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他是如何將心中大愛留在和縣?是怎樣將電腦和攝影等專業(yè)知識傳授給和縣人及他的學生?是如何為宣傳和縣作出無私奉獻?是怎么揭開了和縣攝影史的光輝一頁?這得要從1994年9月發(fā)生的一個巧合故事說起——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涼風習習的日子。從安徽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后改為教育技術(shù)系)畢業(yè)分配到和縣電視臺工作的張國升先生,剛進辦公室,桌上的電話鈴就響起來。原來是和縣幼兒師范學校的李校長親自打來的,因該校新設一門“電化教育課”,想請他兼任授課老師。面對如此重托,張國升只好答應下來??蓤猿忠粌赡旰?,他實在累的吃不消。1996年,他便建議該校抓緊到他的母校電教系索要一個即將畢業(yè)的學生來當老師,該校就請他代為聯(lián)系。于是,張國升便找到了時任安師大電教系副主任張明。張主任聽后很高興,可他見即將畢業(yè)的九七屆學生中沒和縣籍的,便熱情地推薦了鄰近的無為籍學生,名叫陳勤雙。他說,該生出身農(nóng)村,誠實可靠,品學兼優(yōu),且是一位多年的老班長。張國升非常高興,立即向和縣幼師領導作了匯報,該校領導便專程前往安師大進行了具體落實。
1997年暑期的一天,在安師大電教系舉辦的“十年系慶”典禮上,張明主任便將即將陳勤雙同學引薦給趕到現(xiàn)場的張國升,兩人一見如故。因?qū)W業(yè)相差五屆,年齡也相差五歲,所以陳勤雙尊稱張國升為師兄,業(yè)務上拜他為“師”,生活上尊他為“兄”。
1997年秋,陳勤雙提前趕到了和縣幼兒師范學校報到,李校長親自接待了他。在此后不長的時間內(nèi),陳勤雙就展示了出彩的專業(yè)才能,受到了校領導的青睞,想將他培養(yǎng)為校團委書記。后來因他不甘寂寞,考取了安徽電視臺并在該臺上了兩個月的班,所以才耽誤了他的政治前程。
該校副校長喬忠東說:“陳勤雙老師返回我校后表現(xiàn)非常突出,責任心極強,敢于擔當。當時我校教師緊缺,課程很緊,所以我們在咬牙同意他被借用到縣老年大學任課后,無法給他考勤,便扣發(fā)了他的考勤獎。按說他是有理索要的,但他非常大度,無怨無悔,繼續(xù)兩頭忙,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展示出高尚的無私奉獻精神?!?br />
“他對新的知識很熱愛很鉆研。”該校教導處主任卜華柱說“:有兩個創(chuàng)新令人難忘:一是1998年他啟用了我校沉睡多年的‘微格’教學設備,這是當年花費30多萬元購買的一套‘微格’教學設備,后因無人會操作而放置一隅。他得知后立即找來相關(guān)資料,利用自己休息時間反復研究,最后終于將此設備(類似小型化教室)啟動起來。該設備能及時錄入和回放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神態(tài)、板書等細節(jié),及時分析,找出得失,成為教師的好幫手。二是2015年他與外地合作創(chuàng)建了‘學生成績管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在手機端上下載使用,它能及時錄入在校學生的成績信息、班級信息和教師課程信息等,便于快速查閱,極大地方便了我們對學生的科學管理。”
該校信息中心主任陳華云說:陳勤雙是我們計算機教研組的組長,他時時處處都為我們怎么教學計算機做表率引領,如在編輯、錄音、剪裁和聲音處理等環(huán)節(jié)上,始終是我們的領頭雁,示范作用很明顯。當年有個名叫柏群的女生,是個有培養(yǎng)前途的女高音。為了幫她提高演唱技能,陳勤雙特意用“Audition”(奧迪聲)軟件,加上普通話測試站的錄音設備等,對她演唱的歌曲進行認真地編輯、制作,形成了一部完美的音視頻專輯——《我的成長之路》,因是當年全校匯報演出中唯一有聲光背景的獨唱節(jié)目而大放異彩。
“我是陳勤雙的師哥?!痹撔?蒲刑幹魅螐埖ぬ镎f:“他是我校有名的‘科技男’。他不僅計算機專業(yè)非常優(yōu)秀,而且在攝影、電腦、網(wǎng)絡等方面也是高手。當年為了加大對幼兒園的科學管理,他積極主動地開發(fā)了一套‘智能化幼兒園’軟件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將幼兒“入園打卡、在園學習和離園登記”等信息及時反饋給老師和家長,因而備受好評。此軟件與‘學生成績管理系統(tǒng)’的同時開發(fā),極大地提升了我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他平時穿戴時髦,扎著一支特色的小辮子,許多既怕他、又愛他的學生知道他喜歡戴圍巾,就買了多條圍巾送給他,他非常開心,經(jīng)常輪換著戴,成為我校出名的‘文藝青年’。他有追求、有激情且是永遠‘不躺平’的人,不論是音體美還是詩歌誦讀等都出類拔萃,即使靈動活潑、難度較大的街舞,他也能即興展示一段,激情四射,光彩照人!”
“我和‘小雙子’是師兄弟關(guān)系?!痹撔8毙iL王文峰說:“他很勤奮,有夢想,更是一個樂于奉獻、充滿正能量的人。我校每年組織的畢業(yè)匯報演出、畢業(yè)生就業(yè)洽談會、校園文化藝術(shù)節(jié)、校體育運動會和金曲頌中華等各類大型活動,他都隨喊隨到,免費提供攝影攝像等優(yōu)質(zhì)服務。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他會在每次活動后總是不辭勞苦趕回家及時編輯、剪裁,為我校提供了內(nèi)容豐富、質(zhì)量上乘的音視頻資料,也成為我校的外宣名片,他卻從未索要過一分錢報酬!”
三
陳勤雙是怎么“借用”到和縣老年大學的呢?2007年8月的一天,和縣老年大學校長陳其才先生特意找到了張國升,想請他擔任新開設的“攝影班”老師。張國升知道自己工作很忙,的確脫不開身,便向陳校長隆重推薦了在和縣幼師“電教班”任教的陳勤雙老師。陳校長當即與該校領導取得了聯(lián)系,誰知該校領導堅決不肯放,陳校長焦急萬分。最后在縣領導和教育局有關(guān)老領導的多次協(xié)調(diào)下,該校領導才答應只能“借用”。當年9月上旬,和縣老年大學攝影班正式招生開課,老師便是陳勤雙先生。
由于和縣老年大學攝影班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真的是“三無”:無教材、無設施、無基礎。面對如此窘境,年僅33歲、剛結(jié)婚四年的陳勤雙卻沒有絲毫頹喪。沒教材,他就自己編寫,將自己多年來的學習體會和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并條理清晰地印刷出來,然后分輕重主次進行授課;沒設施,他就自己花錢購置,如相機、鏡頭、三腳架和恒溫箱等設施;沒基礎,是因攝影課剛開設,學校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許多老年學員還不了解如何攝影,所以當時報名參加攝影班學習的主學僅有1人,其余7人都是兼學,可陳勤雙依然認真?zhèn)湔n,認真講解,熱情輔導。他說:“哪怕只有一人來聽課,我也不能有半點馬虎。”起初,學員帶來的相機都非常低級而古老,機型五花八門,有“120”和“135”的膠卷機,也有卡片機,很少有人使用數(shù)碼相機,因當時購置一部數(shù)碼相機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為此,仍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陳勤雙在妻子陳璐的鼎力支持下,毅然自費購置了一部日本進口的索尼牌數(shù)碼相機及其相關(guān)鏡頭和配件等,前后共花費了兩萬多元。這對陳勤雙來說,是一個天大的開支,他的父親因病于2004年在老家去世,家中只有年逾古稀的母親帶著他一弟一妹艱難生活,家中負擔(包括日常的電費、水費等開支)皆由陳勤雙一人承擔,愛妻陳璐也鼎力支持。所以,他平時很自覺,堅持做到艱苦樸素,克己節(jié)儉,不抽煙、不喝酒、不賭錢。常年都舍不得買好衣服穿,經(jīng)常買20元甚至僅出售5元的衣服來穿。妻子為他買的好衣服穿了再穿,直至將衣領磨破損了也舍不得脫掉。他這種“將錢用在刀刃上”的態(tài)度,不僅感動了老年大學攝影班的全體學員,還為他們樹立了購置相機的榜樣,也為該校攝影教學提供了較前衛(wèi)的攝影器材,改善了學習環(huán)境。2014年,陳勤雙自費購置了一套室內(nèi)攝影燈光設施,便于教學實驗,前后花費至少3萬至5萬元。
四
自2007至2019這12年間,陳勤雙始終堅持為攝影班的老年學員提供熱情服務,他教學有計劃、有總結(jié),能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多項措施,一心撲在教學上,做到課堂上教、專題班講和室外現(xiàn)場指導相結(jié)合。在教學實踐中展示出晶亮的“五顆心”:
首先是學習心。他雖是科班出身,但走上社會后卻依然有濃厚的學習心,不僅鞏固學習自己的專業(yè),還兼學別樣,如網(wǎng)站創(chuàng)建和維護、詩歌誦讀和創(chuàng)作等。他學習的范圍既廣又雜,底蘊深厚,涉及攝影電腦、中外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所以他在攝影課堂上能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出口成章,格言警句信手拈來。
其次是專心。他不僅做到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溫故而知新,而且謙虛謹慎勤學拜師,及時掌握攝影專業(yè)知識,及時了解國內(nèi)外攝影大師,為了使學員能趕上時代節(jié)拍,他不僅耐心細致地向?qū)W員傳授新的攝影理論基礎,還時常找來國內(nèi)國際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共同欣賞,引路指教。他說,攝影,是光和影的結(jié)合,靜與動的融合。是我們看這個世界的方式,是發(fā)現(xiàn)意義的通道。所以他始終將自己這“一桶水”不斷蓄滿,才能及時朝學員們“杯子”里灌輸,他的學有專攻,都是用勤奮的汗水換來的。
三是耐心。他常為一個知識一個技能講得口干舌燥,但從不氣餒。只要學員問及攝影技術(shù),即使下課時間到了,他也會耐心講解,直到學員弄懂為止。即使在休息日問他,也會隨時答復你,從不推辭。他有時還專程陪同一兩位老年學員到合肥、南京等地購置索尼、佳能等進口數(shù)碼相機,并手把手教他們?nèi)绾伍_機,如何使用。真正做到了注重理論基礎,注重實際操作,平時能堅持課堂講學,課外采風,并耐心地回頭看片子,反復講解,使學員們將新學的攝影技巧能入腦入心。
然后是愛心。在攝影班有一位年逾八十名叫江蕓芝的老年學員,她使用的是卡片機,拍出來的作品多半不盡如人意,陳勤雙只好為她反復整修作品,盡量使她的作品能刊登在學校的《攝影櫥窗》里展示一下。為了提高她的攝影興趣,陳勤雙還不厭其煩地帶她外出采風拍照。有一次去和縣鎮(zhèn)淮樓采風,他就將這位老太太背上背下,視為自己的親人。2013年暑期,他利用歷陽鎮(zhèn)大橋社區(qū)10臺電腦,不計報酬義務為攝影班部分學員如:辛俊、徐其光、畢孝源、張尚彪、齊玉鼎、吳宗萍和陶瑞琴等人,進行基礎知識培訓,時長兩個月,可見其博愛之心何其大。他對自己的小妹陳勤香和弟弟陳小雙都非常關(guān)心,為他倆也操盡了心血。自2008年起,他常年資助兩位特困大學生,按月為他們匯款,每次都是兩三千元,并為他們申請了大學助學金,直到順利畢業(yè)走上了工作崗位。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他不僅義務為宣傳和縣到處奔波,如每年都義務參加全縣人大、政協(xié)兩會拍攝報道,免費為全縣開展的各項重大活動現(xiàn)場拍攝,不計任何報酬,還常年替親朋好友和有關(guān)單位免費維修電腦、維護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