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度荒(散文)
在我的人生經(jīng)歷中,有很多經(jīng)歷被淡忘了,也有很多經(jīng)歷記憶猶新。我最難忘的,卻是我們家度荒的那段經(jīng)歷。
我十四歲的那一年,剛過破五,媽媽就和爸爸說起家里糧食的事。家里只還有二十來斤谷子,四十來斤玉米。這點糧食,省著點吃也只能夠我們娘幾個吃一個月的,這離收麥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如果不想法解決點糧食,家里就要斷頓了。
媽媽知道,爸爸拿回來錢,除了給隊里交了口糧錢外,又還了去年爺爺去世時的借款,爸爸身上只剩下了他留做路費的三塊多錢了。等爸爸去單位上班走了,家里沒有錢,沒有糧,她一個婦道人家,在家里是沒有一點辦法。
爸爸問:“咋會是這樣?”
媽媽說:“去年天旱,咱們隊里糧食減產(chǎn),隊里為了完成上級下達(dá)的統(tǒng)購任務(wù),給社員們分的口糧就不寬裕,再加上他爺爺去世時,咱借隊里的30斤谷子和100斤玉米,年底分糧時,隊里又全部扣了。咱家沒有勞動日,分不了勞動糧,所以就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情況?!?br />
借隊里糧食的事,爸爸是知道的。去年四月間,爺爺突然得急病去世了。搞得爸爸他兄弟們措手不及,爸爸是老大,叔叔們都指著爸爸做主。爸爸知道叔叔們家的糧食都不夠吃,如若硬著頭皮,叫各家都攤出糧食,安葬爺爺?shù)脑?,那么,辦完事后,三個叔叔家就都得斷頓。因此,爸爸?jǐn)嗳粵Q定,去隊里借糧,辦事時,就以米湯、糊糊、米淇、窩窩頭等家常飯打發(fā)前來幫忙的左鄰右舍。至于勞動糧,是每個家庭勞動的所得工分,扣除與口糧等價的工分外,剩余的勞動工分,才能參加分糧,所以叫勞動糧。我們家的勞動日,不但抵不了口糧價,每年還要交納口糧錢,自然是不可能分得勞動糧的。
我看爸爸一臉懵然,就說:“爸爸,就這還是我媽從去年秋天開始,就天天叫我們喝菜糊糊,吃菜窩窩,吃得我們都不想吃了,媽媽就給我們攤摻著小山藥蛋的煎餅。媽媽說,要不這樣,家里的糧食根本吃不到過年跟前?!?br />
爸爸看了看留下的三塊多錢的返程路費,撓撓頭,嘆了一口氣,出門去了。但是,我卻在爸爸無奈的眼睛里,看到了亮亮的東西。
一連幾天,爸爸都是早出晚歸。最后哪一天晚上,天黑了好一會兒了,爸爸扛了一布袋東西回來。媽媽問他是啥,他說是他私下里,在他的一個當(dāng)生產(chǎn)隊飼養(yǎng)員的同學(xué)哪里,借的80斤高梁,等秋后還人家80斤玉米或者谷子。并再三叮囑我和媽媽說,這是人家把牲口飼料借給了咱們,叫咱們度過這個荒年,這事千萬不要說出去。不然叫他們隊里的人知道了,可是要挨批斗的。
爸爸帶著無奈和牽掛走了,媽媽帶著我們姊妹四個,開始度這個春荒。
媽媽把這80斤高梁,在石碾子上脫了皮,再磨成面。自此以后,我們家便開始天天吃高梁宴。早上,喝高梁面糊糊吃高梁面窩頭,糊糊盛到碗里,暗紅色的,喝到嘴里,粘粘的,澀澀的。吃高梁面窩頭,粘粘的,膩膩的,澀澀的,叫人的舌頭都打不過彎來。中午,吃高梁面片。媽媽把高梁面用開水燙一下,灘在案板上,涼涼,和成面團(tuán),搟成近一厘米厚的面,用刀剺成面片,下到鍋里,等熟了,面片也薄了一半。吃到嘴里,比高梁面窩頭更澀,更粘,先開始,鍋里還有幾片蘿卜干,還下咽好一點。后來,蘿卜干也沒有了,鍋里沒有一點菜,只有一把鹽調(diào)個咸淡,面片吃到嘴里,像是和泥一樣,實在是難以下咽。晚上,還是高梁面糊糊,高梁面窩頭。
就這樣,每天吃飯,都是一種折磨,一種負(fù)擔(dān),不吃吧,肚子里餓得直叫喚。尤其是放學(xué)回家的路上,兩條腿發(fā)飄,眼前發(fā)黑,腦袋里發(fā)暈,耳朵里翁翁作響。為了肚子,為了生存,難吃也得吃,這好像是人的本能吧。
這段時間,白面饅頭和面條,是不敢奢求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那金黃色的玉米面窩窩頭,叫我飽飽的吃一頓,再喝上三碗小米粥。每每想著這些食物,都不自覺的有口水流出。
最叫人尷尬的是,吃高梁面,造成大便干結(jié),形成硬硬的圓圓的暗紅色的硬團(tuán),課間15分鐘的活動時間,我光入廁都不夠用。不但如此,每次的手紙上,都會有血,開始還少一點,后來越來越多,我的痔瘡病,就是在那個時候落下的。
我盼著春分季節(jié)的到來,因為過了春分,野菜就長出來了,地里的薊薊菜,婆婆丁,苦菊就有了,再慢慢的就有了萺蓿,羅漢菜,豬毛菜,灰條菜。樹上長的有榆錢,洋槐花,柳芽,皂角芽。有了這些,既能省點糧食,飯里也有了綠色,說的難聽點,最起碼入廁時,也能痛快點。
好不容易熬的過了春分,誰知道屋漏偏逢連陰雨。這個春天,天氣大旱,田野一片蒼黃,加上這一年是三月清明,俗話說得好,“三月清明不見青,二月清明遍地青。”清明節(jié)都過了,田野里見不到一點綠色。直到快谷雨的一天,我覺得地里應(yīng)該有野菜了,就?著籃子,去剜野菜,結(jié)果我走了好多地方,都找不見一棵野菜,眼看著天也快晌午了,一棵菜也沒有挖到。
我著急了,狠狠心繞了幾里路,轉(zhuǎn)到了一條溝里頭,在一個朝陽的山洼里,我撥開覆蓋在壕溝里的枯葉,因為有這些枯葉蓋著,保溫又保墑,長野菜的概率大一點,果然,一片黃中帶綠的面條菜呈現(xiàn)在眼前。我激動得手都有點打顫,因為有了這些野菜,飯鍋里就有了綠色,小弟弟大便時,也就不用媽媽用小木棍給摳了。剜完這些野菜趕快往家跑,到家后,媽媽摘菜,洗菜自不必說。飯熟了,滿屋里飄溢著野菜的清香,吃到嘴里,菜葉表面上的細(xì)細(xì)的絨毛,在和舌頭的接觸中,有點輕微的摩擦,咀嚼時,菜葉里細(xì)細(xì)的微粒,和牙齒碰撞,發(fā)出輕輕的墊牙聲,也沖淡了高梁面的粘澀。它彌漫著一種帶著泥土的清香。這種清香,充斥著整個口腔,刺激著舌尖上的味蕾,使我們這幾乎是多半個春天都沒有見到青菜的一家人,像是吃到珍饈佳肴似的。
還好天氣漸暖,老天爺也送來了一場甘霖,地里的,樹上的野菜也漸漸地多了。我們家的飯鍋里,就多了這些薊薊菜、婆婆丁、苦菊、柳芽、槐花等花色品種。就是這樣,媽媽和我們姊妹四個,靠著這80斤高梁和野菜,艱難地度著這個春荒年。
隨即,又一個問題擺在了面前,眼看著今年春天的天氣這么旱,夏季小麥的收成是鐵定的不會好,秋季里也還不知道是個啥情況,借人家的高梁,是要還人家玉米的。這樣的話,明年的糧食又是一個大問題。該怎么辦?
我朦朧地意識到,我是這個家的男子漢。我要利用星期天去開荒地,種糧食,以改變家里缺糧的現(xiàn)狀。其實,那個時代,大多數(shù)人家都是用這個辦法,來解決糧食不夠吃的問題的。
我的提議,得到了媽媽的首肯。
這天,是一個星期天,我決定開始實施我的計劃。早飯時,我硬是噎下了兩個高梁面窩頭,喝了兩碗高梁面糊糊,扛著镢頭,鋼锨,耙子就去哪個我提前看好的山凹里開荒了。臨出門,媽媽囑咐我一定要先修好路,千萬不要磕了碰了摔倒了,先少干點,別累著了,早點回來……
這是一塊夾在兩崖之間的緩坡地,約有三、四分大小。東西兩面高,呈緩坡形狀,北面高,中間有一個被洪水沖刷成的壕溝,一直貫穿到南邊的斷崖處,南面低,有一個斷崖。地里長滿了荊條棵、棗刺棵、菅草,還有些不知名的灌木和雜草。草棵子里還散落這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料腳石。
這里的荊條棵有一個特殊的習(xí)性,就是在地底下長一個滿是毛根的疙瘩,很是難刨,刨一個荊條疙瘩,往往要挖一個直經(jīng)約一米五左右的大坑,一晌能刨四五個就已經(jīng)是極限了。棗刺棵又與荊條棵子縱橫交錯,盤根錯節(jié),一镢頭下去不是帶動荊條棵子抽到臉上,就是被棗刺劃破了手,很不得法。必竟我還是一個才十四歲的孩子,再加上飯食也不頂硬,剛剛半晌肚子就餓了,胳膊也開始酸痛。镢頭也越來越重,每舉起一下都很吃力。一天下來,兩個小手掌上打了八個血泡。臉上手上,也被刮劃的傷痕累累,結(jié)滿了血痂。粗布夾襖上褲子上也被刮破了好幾個三角口子?;氐郊液?,媽媽見我這副狼狽的樣子,很是心疼,問我是咋弄的,我把情況跟媽媽說了一遍。媽媽抹著眼淚告訴我,要先把地面上的棵子砍下來,再刨地底下的根疙瘩,就不會這樣了。
又一個星期日到了,我按照媽媽教的辦法,先把地面上的枝條砍下來,再把料腳石一個個搬走,填到壕溝里,用東西兩邊崖跟的土,回填上,再開始刨荊條疙瘩。由于砍了荊條,再刨時,果然好的多了。但是兩個胳膊開始了疼痛,而且越來越利害,回到家里連碗都端不住,直發(fā)顫。晚上躺在炕上,兩個胳膊疼的,沒處擱沒處放,在炕上翻騰了好久,實在是困的不行了,才沉沉地睡著了。
又一個星期日到了,我又扛著镢頭耙子鋼锨去了山凹里,手上的血泡,變成了一個個夾著黑色死血夾皮層,我忍著痛,狠著心,為了明年不再挨餓,堅持著。刨出一個個荊條疙瘩,又把地里的菅草根細(xì)細(xì)的撿出來。棗刺根雖然說是一根獨根,但它的生命力很頑強(qiáng),你得把它往深里挖一點,這樣它才不容易再長出新的棗刺棵子來。
這一天下來,胳膊酸酸漲漲的,但它不是那么疼了,可手上的血泡,有的破了,老皮被掀起來,磨掉了里面的黑色死血,露出了粉紅色的嫩肉,被镢把一硌,鉆心的疼。
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星期日的開墾,我開的這片荒地,終于有了點模樣了。我的手上,多了八個老繭,胳膊也不痛了。由于這是快凹地,多少年都沒有人來開墾過,地面上有一層厚厚的腐殖土,挖開后,油黑油黑的,疏松異常。抓一把在手,一縷縷泥土的芳香飄入鼻息,浸人心脾。聽爺爺說過,這樣的土地,是很肥沃的,很能長莊稼。
就這樣。經(jīng)過近兩個月的開墾,這片荒地終于被我開墾了出來。我又在崖跟下的地邊上修出了一條排洪渠。用釘耙把地耙平,把地里的坷垃打碎,把地四周插上荊條棵籬笆墻以防羊只禍害我的莊稼。弄好這些后,在芒種前,我抓住一個雨后的機(jī)會,種上了母雞嘴谷子(沁州黃谷子的俗稱),還在四周種上了南瓜。
一個多星期過去了。谷苗齊齊地出來了。由于這快地夾在兩個山崖之間,耐旱。所以黑綠色的谷苗,粗壯粗壯的,十分地惹人喜愛。經(jīng)過間苗,鋤草,松土,等一系列的田間管理后,谷子長勢十分喜人,踏進(jìn)農(nóng)歷七月,長出近一尺長的谷穗,慢慢的將粗壯的谷桿壓彎了腰。到中秋節(jié)前后,谷穗漸漸斷青,掐下一穗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哪谷粒,顆顆飽滿,足足超過了三千。老輩子人說:“麥七十,谷三千,就是好收成?!逼聨讉€谷粒,擱手心里捻一捻,黃鐙鐙的小米,泛著金色的油光。
南瓜長勢也很喜人,自麥?zhǔn)諘r起,瓜蔓就爬的滿山坡都是,金色的花枯萎了,小瓜瓜嫩嫩的,翠綠翠綠的,起先在瓜蒂的支撐下,頭朝上,漸漸地就頭朝下墜下來了,顏色也由翠綠色漸漸地變成深褐色,再變成暗紅色。并且,每隔兩三個葉子,就長一個。每次去地里,都能摘回好幾個來,大的有十來斤,小的也有四、五斤。這南瓜,既能當(dāng)菜,又能當(dāng)主食吃。吃著可比野菜強(qiáng)太多了,它或煮或蒸著吃甜甜的,面面的。把它切成絲,爆炒,脆脆的,略有點甜,還帶著一股清香味道。
俗話說得好,糠菜半年糧,這一年我們家,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過了中秋節(jié),谷子熟了,掐回谷穗一打,竟然量了十二斗(斗,舊時的計量工具,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擔(dān),一斗約二十三斤)媽媽高興地說:“不管咋樣,今年是挨過去了,有這一擔(dān)多谷子,隊里再分點,明年咱們家就不怕沒吃的了?!?br />
打下谷子后,我和媽媽趕緊把谷子曬干,拿到碾子上碾成米,吃了一頓小米燜飯,炒了個南瓜絲,這頓飯在我的記憶里,是最好吃的一頓飯,至今都忘不了。后來,我多少次試著用同樣的食材,做同樣的飯,但無論如何也吃不出那個時候的味道。
俗話說:“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懶?!笔樟斯茸?,我又和媽媽把地翻了一遍,種上了麥子。當(dāng)然,翻這地可是比開荒要省時省力多了。第二年又收獲了一百多斤麥子,收完麥子又種上了玉米。有了這些糧食的補(bǔ)貼,家里就再也沒有缺過糧。這塊地就成了我們家的米面罐子了。直到我參加工作,后來實行土地承包制,媽媽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了,這塊地才撂荒。
正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我一直都十分注重節(jié)約每一粒糧食,盡管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不但不為一日三餐而犯愁,而且早已達(dá)到了小康水平,但我以然初心不改。既便是在參加工作以后,和同事們一起去飯店就餐,也力求少點多吃,減少浪費,因此我也就有了一個老摳的外號。而我卻不以為然,先是說要節(jié)約鬧革命,后來說是為了響應(yīng)習(xí)主席的號召,實行光盤行動。
其實我知道,正是因為有了那時的饑餓和無奈,才知道每一粒糧食的重要和不易,正是因為有了那段不堪的經(jīng)歷,才能有今日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才能感知今日生活的滿足和甜蜜。
農(nóng)歷二零二二年臘月十六
(原創(chuàng)首發(fā))
兒時的那段經(jīng)歷,刻骨銘心,終身難忘。激勵著要把它寫出來,以饗后來之人,以便能在這篇短文中,體感今日生活的滿足與富裕。
雖然說兒時經(jīng)歷了這些苦難與磨勵,但它也是我們?nèi)松幸还P不可多得的財富,它對我的成長與毅志的形成,是不可多得的。
拙文中尚有諸多的不足與敗筆,敬請諸位老師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