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凡】童年拾貝(散文)
一
“昔為童稚不知愁,竹馬閑乘繞縣游。”無憂無慮、沒心沒肺的童年時代,和青梅竹馬的小伙伴們,整日里瘋玩游逛,回想起來,萬般留戀。如果可能,真想穿越過去,回到快樂的從前,重溫舊日的幸福時光。
跟很多人一樣,我記憶里的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我二歲時,因修水庫,隨家人移民,離開爺爺奶奶在泰山附近的山村,搬到泰安農村一個陌生的新村莊,我們屬于那村里的外來戶,外姓人。在村里住了約八年的時間,后因爸爸意外因公去世,我先一步離開農村,去了城市。隨后,家人們也陸續(xù)離開,那個村莊與我們再無關聯(lián)。
但關于村莊的記憶,一直留存在心里,畢竟那是我童年里,度過的一段美好時光。記憶里有爸媽和姐弟們同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是真正幸福的日子。舊日影像,閃閃爍爍,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得有些模糊暗淡。但因其短暫,倍顯珍貴,血緣親情永不磨滅,牽絆著我一生一世。
在村里,我是個自由自在的野孩子,爸媽忙的要命,不太嚴管我們幾個孩子。曾沒心沒肺的瘋玩,玩過的花樣之多,幾乎數(shù)不過來:
騎過大黃狗、攆過家養(yǎng)雞、摸過白毛兔、踢過大黑豬、滾過圓鐵環(huán)、玩過小石子、網(wǎng)過小魚蝦、挖過蟬蛹洞、套過小麻雀、捉過大螞蚱、沾過知了蟬、摘過黑桑椹、薅過綠韭菜、掰過鮮玉米、爬過大楊樹、跳過高院墻、蕩過秋千板、滑過結冰路、洗過河水澡、淋過雨水浴、追過大蜻蜓……
一切過往的點點滴滴,今天想來,年少懵懂的孩童,當時全然不知。那時候每個片段,其實都無比珍貴和美好,讓以后長大了的自己,無比懷想、留戀。如果早知如此,當會更加珍惜兒時,祈禱時光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讓自己再多些細細感受,慢慢回味。
二
初到那個村莊時,還只有爸媽和我們姐弟三人,一家五口。姐姐最大,我次之,弟弟最小。我們三姐弟按照排序,一個比一個正好小兩歲。
等過了幾年,爸媽忽然又覺得,只有大弟一個男孩,好像有點單薄,想給他湊個伴。于是,在我六歲那一年,媽媽如愿超生了一個最小的弟弟。他跟我們幾個年齡差距較大,和我姐最大差八歲。本來還算平和的生活,因為一個小弟弟的到來,顯得更加忙亂。
那個時代的農村婦女,都是在家生孩子。隱約還能記起那天,我坐在屋門口,看著前院的女鄰居,在我家進進出出,忙活著幫我媽媽接生。里面廂房里,不時傳出來,媽媽因疼痛而忍不住發(fā)出“哎吆哎吆”的喊聲,讓我聽著心驚肉跳。我很老實的坐著,不敢亂跑亂動,小小的人兒因此變得心事重重,心里七上八下,擔心著媽媽。作為一個啥也不懂的孩子,聽見大人發(fā)出那種痛苦的聲音,心里除了害怕也沒別的,只盼著媽媽快點好起來,別再那么難受。
媽媽順產了小弟弟,家里又增添了人口。自從有了最小的弟弟,他似乎就成了我的專屬任務,特定服務對象,家里我照顧他的時候最多。平時爸爸不在家,他在外地一個大國企上班,為我們掙錢養(yǎng)家糊口,家里只有媽媽一個大人忙活。姐姐比我高、大,大弟是男孩,也比我高大有力氣。他們兩個人,就成了媽媽最得力的小幫手,我便順理成章,成了帶看小弟弟的最佳人選。
不管是夏收還是秋收,炎炎烈日下,他們三個人,忙著收回地里的糧食,拉回燒火的玉米秸稈。一趟一趟往家里拉,累的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滿臉通紅。
我一個人在家,負責照看小弟,可我也記不清咋照看他了,估計給他喝喝水,吃點啥,哄哄哭鬧不止的弟弟。再就是看緊點,別讓他磕著碰著,其他的也干不了什么。畢竟我自己也還是一個小孩子,小弟弟在家,從沒出過什么事故,我就算圓滿完成了任務。
三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小弟弟終于到了可以上幼兒園的年紀。他是我們家唯一一個上過幼兒園的孩子,我們姐弟三個大孩子,沒趕上機會,早先還不時興。
本以為把弟弟送進幼兒園,我們就可以省省心,可沒想到,一直在家呆慣了的小弟弟,從來沒有離開過家和我們。當我把他送到幼兒園,進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里去時,膽小的他當即哭得聲嘶力竭,撕心裂肺!死活不愿在里面呆,雙手死死地抱住我的腿,不讓我走,哭著鬧著要我抱他回家。
當時他那可憐兮兮的樣子,就好像是我要遺棄他一樣,小孩子下意識、出于本能,做出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他怎么都不撒手,不聽勸,哄不好。我從小心就軟,見不得誰掉淚,看他哭得稀里嘩啦,我早已忍不住淚目,心碎了一地。那種情景說起來還有點尷尬,平時都是我照看他,那次也是我送他入學,一時間,我仿佛變身成了一個無助的“小媽媽”,女性天生就具有的母性,被無限放大。
不忍心看他受委屈,我只好抱著他回家,像是當媽媽的,抱著自己的孩子一般,我與他接觸久,自然最有感情。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則早早體驗了當媽一樣的感覺。都說長姐為母,我雖是他的二姐,也過早的承擔著,為母一般的責任。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一切其實都是幫媽媽分擔,她夠忙碌辛苦的了,家里家外都離不了她。媽媽就像是個鐵打的人,不知疲倦的連軸轉,整日勞作沒空歇息。一堆孩子,只能大的幫帶小的,一般家中的老大最辛苦,我還算好的,沒咋受累。過去那些家庭里,誰家的孩子都不少,大家也都是這樣過來的。
一家人雖然活得并不輕松,但累并快樂著。因為我們是一個完整圓滿的大家庭,年紀輕輕的爸媽,就已經擁有了雙兒雙女,他們以我們?yōu)楹溃瑸闃s,我們也覺得很幸福。這世上,其實什么也不如有一個相親相愛、幸福美滿的家庭,最讓人覺得舒心,這是最樸素的觀念。老傳統(tǒng)不都信奉多子多福嗎?那時候,我們家就是最幸福的家庭。
四
在農村的那些年,記憶里歡樂多多,大部分時間都無憂無慮,開開心心。雖然日子是苦了一些,誰又不是呢?那時候大家都差不多,普遍物質不豐富,特別在農村,比不上城市。
家里人能吃飽飯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我爸爸在外面上班有工資,家里還有地可種糧食種菜,不是純粹的只能背靠黃土面朝天,在地里刨食,看老天爺臉色吃飯。只是平時吃的一般都是粗糧,以玉米窩頭、菜窩頭、玉米煎餅為主,白面饅頭少一些。餃子之類的也不常吃,至于殺雞、燉肉、做豆腐,大都是來了客人,過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偶爾吃到的豬肉,還是隊上搞抓鬮,個人憑運氣分到的一點肉。運氣不好的,只能分到一塊肥豬肉煉豬油,大家都不富裕。
然而,我最期盼的事,卻是火熱的夏天能買上一根冰棍吃。一到夏天,總有人騎著自行車來村里,車座上馱著一個白色的方形木箱子,上面寫著紅色的兩個大字“冰棍”。箱子里面用棉被包裹著冰冰涼的冰棍,到處轉悠叫賣“冰棍、賣冰棍嘍”,聲聲撓著孩子們癢癢的心。
那時候的自己搞不明白,冰棍被那棉被裹著嚴嚴實實,不就越暖和嗎?不是化得越快嗎?只有冬天冷時才蓋被子呀?夏天這么熱,咋還蓋被子呢?小小的人兒心里,裝著十萬個為什么,可也沒有答案。在農村,除了課本,基本上沒有課外書可看。
直到后來才明白,被子起到隔絕溫度的作用,確保冰棍不被外面的高溫炎熱融化掉,被子阻擋了熱傳遞。冰棍融化是需要吸熱的,被子擋住了外面的熱量,冰棍融化就慢了。這是熱力學定律,就像是冬天我們穿棉衣,是為了保證身體散發(fā)出來的熱量,不流失到外界,能保持體溫一樣。小小的冰棍也能有一通科學道理,唯有學習,才能提高認知,可見掌握知識何等重要。
不管怎樣,酷熱的夏天能吃上一根冰冰涼、甜絲絲的冰棍,才是最開心的事,很少有機會吃,吃過的冰棍屈指可數(shù)。
記得有一次,對冰棍的渴望達到極致,聽著那人的叫賣聲,由近及遠,漸行漸遠,我心里跟貓抓似的,急不可耐,咽喉里似乎在冒火,急需降燥。纏著媽媽終于要來幾分錢,拿出在學校參加比賽時、飛一般的百米沖刺速度,追趕著賣冰棍的自行車。從村頭跑到村尾,一邊跑一邊喊:“等等,買冰棍!”連追帶趕、氣喘吁吁的攆上。
等如愿吃上一根冰涼甜美的冰棍時,渾身透心涼,顧不上滿頭汗水,心里覺得舒暢極了!小時候對幸福的渴望,是如此微小、簡單,只要夏天里的一根冰棍,即可滿足。
五
物質生活的相對匱乏,并不會影響對精神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越是物質不足,反覺精神富足的可貴。
平時在家,吃罷晚飯后,一般不太會再出門,晚上的村莊黑黢黢,四下黑燈瞎火,除了偶爾玩玩捉迷藏,也沒啥好玩的。我們幾個孩子就圍坐在一起,在煤油燈下,聽收音機里面的廣播。電燈是什么時候有的,記憶已經混淆,太遙遠了,已然分不清,但聽廣播是真真切切的事。
收音機里,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播講的長篇評書《岳飛傳》正在熱播,這在七十年代末期曾轟動全國。印象深刻的是“岳母刺字”、“氣死兀術、笑死牛皋”等篇章,講的是繪聲繪色,我們聽得入迷,身陷其中,驚心動魄,替古人擔憂。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典范,都深深地印在我們年幼的心里。
還有一部《楊家將》也播出過,楊家滿門忠烈,女將擔當,百歲佘老太君掛帥,燒火丫頭楊排風等諸多故事,一樣精彩絕倫。聽評書,是那時候我們能獲得的精神享受之一,是我們寶貴的精神食糧,讓如饑似渴、精神貧瘠的我們,得到有益的吸收滋養(yǎng)。
我們的精神生活,除了評書,再就是看露天電影,但做不到像評書一樣天天能聽到,只是偶爾才有機會看上。記憶里看過《黑三角》《女駙馬》《地道戰(zhàn)》《渡江偵察記》《我們的生活比蜜甜》等老片子,看得入迷,覺得都好看。
為了看那些電影,曾跑遍附近村莊?,F(xiàn)在想來,當時也不知道害怕,不過就算害怕也還是想去看,不知道哪來的一股勁頭。在夜色朦朧、寂靜無人的田間小路行走,穿過玉米地抄近路,深一腳淺一腳,看不清地面。靜的只能聽見“咚咚咚”的心跳,和自己“呼哧呼哧”的喘氣聲。連走帶小跑,跟著大孩子們跑幾里夜路,就為了看一場期盼已久的電影。中途渴極了時,就像個小牛犢,不管不顧,不干不凈,在池邊、在井邊,咕嘟咕嘟的飲上一通涼水,灌個肚飽,什么都顧不上。
今天回過頭來看,過去的一切影影綽綽,如夢如幻,當時支撐我們的力量是什么?那么純粹執(zhí)著,無懼無畏,義無反顧。也許只有那個時代才獨有的特色,那個年代的人們才具有的心態(tài),是整個社會樸素風氣的影響,受大環(huán)境氛圍的熏染。受過的正能量教育,無不影響著我們大家,在孩童時身上,烙下了年代的烙印,那是一代人的鮮明色彩,多么純真的過往。
年代特色,童年時光,之所以一直懷念它,是因為曾讓我們感覺到,真正的快樂,充滿著激情。唯覺美好,才會一生難忘。
六
在家里,我們幾個孩子,常會幫媽媽干活,我和姐姐經常幫媽媽推石磨。我家院子里有個石磨,其實村里家家戶戶都有,主要是用來磨玉米糊糊。經過發(fā)酵過后的玉米糊,媽媽要用鏊子攤煎餅,那是我們的主食,是泰安地區(qū)的特色,老家的人一直都那樣吃。當然并不是所有山東人都吃煎餅,主要集中在魯中南地區(qū),據(jù)說泰安最地道,是煎餅的發(fā)源地。
我們幫媽媽做過草墊子,搭蓋院子里的糧倉用。秋收時就要用手脫玉米粒,玉米棒子則用來燒火,干那些活,多少都需要用些力氣。然而有一個活路,卻是我們最樂意干的,不用媽媽專門交代,我們也會主動去,那就是去地頭上割青草,拿回家來喂兔子。
可能媽媽是想為家里增加點額外收入,她買回來兩只長毛兔,說等兔子的毛長了以后,可以剪兔毛來賣。這下可樂壞了我們幾個孩子,白白胖胖的兔子多可愛呀。渾身白色雪白,兩只招風耳忽閃忽閃,小嘴巴不住的嚼著、動著,看起來純潔靈動,立即成了我們的心愛之物。不像現(xiàn)在盛行養(yǎng)寵物,在那還不流行養(yǎng)寵物的年代,我們卻很早感受到了,家有寵物的樂趣,享受著屬于我們的童趣。
媽媽本來只是給它們,在院子里搭建了一個窩,誰知它們,竟然自己在那窩的地底下,慢慢給挖掘出來了一個,不小的洞穴。兔子躲在地洞里逍遙自在,恩恩愛愛,里面冬暖夏涼,讓小小的我,都有些羨慕它們的安樂窩。其實我家院墻外也挖了一個大地窖,不過那是用來天寒地凍時、儲存過冬的蔬菜,里面堆滿了蘿卜、胡蘿卜、土豆等耐久放的菜蔬,深度不夠,住不了人。
兔子很愛干凈,毛色很白,兔毛越來越長,又柔又軟,絨絨的觸感柔軟順滑,好暖和好舒服。它們每日都要消耗掉不少青草,嘴巴總是在咀嚼,也不嫌累,根本停不下來,吃的總是那么津津有味。咀嚼的動作似乎具有傳染性,讓小小的我們,看得想咽口水,下意識的也想吃點啥嚼點啥,青草就那么好吃嗎?聚精會神的盯著兔子吃草,一看許久,度過不少開心的時光。
我和姐姐經常去給兔子打草,走在村外無邊的田野上,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莊稼,青青綠綠的小麥,正在齊刷刷的拔高,長勢喜人。風吹麥浪,輕輕搖擺,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麥苗氣息,直撲鼻腔,自然好聞。北方的天空總是那樣空遠悠長,藍天白云,一如水洗,干爽潔凈。天地之間,和諧安寧,自成一幅天然唯美的鄉(xiāng)村水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