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京族博物館參觀記(散文)
一
國慶去廣西東興游玩,最大的收獲是參觀京族博物館。
發(fā)現(xiàn)博物館很偶然。到達東出入住酒店,透過窗戶,樹蔭遮掩中,發(fā)現(xiàn)馬路對面聳立一座建筑很有特色,就詢問酒店服務員,回答是“京族博物館”。一時興趣盎然,便邀同伴前往參觀。
走出酒店,穿過雙向兩車道的馬路,經(jīng)過一個花卉和綠植環(huán)繞的綠化帶,就是博物館的大門。大門外灰色的墻體上方有柵欄,上書“京族博物館”幾個紅色大字,大門兩側墻體上,左面雕寫著國家領導人對民族團結的釋義:“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緊緊抱在一起”,右邊有一幅浮雕畫,畫面是奔涌的浪花、一個像琴的長形樂器,下面書寫著“京族”兩個字。
走進大門,左側鐵柵欄上方有幾幅宣傳欄,釋義“石榴籽”精神,下方是身著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的動漫人物群像。凹型的前庭中央,設置一組雕像,是一對身著京族服飾的青年男女。男青年挑著擔,女青年撫著琴,臉上是自然祥和的微笑,他們用各自的姿態(tài)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參觀博物館。
二
踏入博物館的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參觀博物館不需要門票,只需要掃碼登記后就可以入館參觀。
我們掃碼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片的玻璃地面,玻璃下面是各類海螺、海貝殼,色澤艷麗、體形碩大,令人喜愛??吹饺绱似婷畹纳螒B(tài),我忍不住掏出手機連連拍照。
展館的正面,是館展“前言”,簡要的介紹京族歷史,讓游者了解京族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具有鮮明的的獨特性。京族為越南的主體民族,祖先原來居住在越南吉婆,后遷至越南涂山沿海,以打漁為生。有一次,他們在北海灣追捕魚群時來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興市的巫頭島,見這里荒無人煙,又有較好的漁場,便定居下來,最先居住在巫山島和江平鎮(zhèn)附近的寨頭村。后來逐漸向澫尾、山心、潭吉等地發(fā)展。歷史上,京族有“安南”“越族”等稱呼,1958年5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我被深深地吸引,充滿憧憬,愈發(fā)想通過參觀博物館深入了解這個神奇的海洋民族。
進館的左手邊,是幾十幅京族百歲老人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們雖然都是百歲以上,個個看上去都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定是這里的好山好水滋養(yǎng)了這里的生命,讓京族人壽命綿長。沿著標識向右轉,介紹的是京族居住環(huán)境、生產生活工具等,很有海洋特色。接下來依次是民間信仰、婚戀禮俗、民族服飾、字喃風采、獨弦琴展示區(qū),全面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面貌,讓我們目不暇給,流連忘返。
由于朋友急著去海邊,時間倉促,只能走馬觀花,不能久留,于是一步三回頭地離開博物館。第二天下午,團隊給了大家自主安排的時間,在酒店午休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京族博物館。
進入館內,就聽到一個甜美的聲音在做講解,內心一喜,來得真是時候,能邊聽講解邊參觀,可以更加了解京族及博物館內展區(qū)的知識。于是,我趨步前行,循聲前往,當我看到那位講解員時,不由得喜上眉梢,原來是一位機器人講解員。她的四周圍滿了十幾個小學生,小朋友們亦步亦趨地跟著機器人講解員,在對展區(qū)進行講解時,它不時提醒緊緊圍在身邊小朋友:“請與我保持一米距離,我才能更好地為您講解!”
機器人講解員把展區(qū)內集中展示的京族民族服飾、字喃風采、生產生活工具、獨弦琴、居住環(huán)境、民間信仰、婚戀禮俗、地圖資料等進行了生動詳實的介紹。我和小朋友們一樣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小朋友帶著紙和筆,邊聽邊看的時候,還不時將聽到的、看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小朋友們認真的態(tài)度,讓我心生敬佩,旁邊幾位老師更是滿心歡喜地看著孩子們。這一定是老師帶學生來做民族文化研學的,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將傳統(tǒng)文化通過多種方式展示給參觀者,孩子們在收聽、觀看的過程中,通過視覺、聽覺的立體感觀,能更有效地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吧。
機器人講解員為小學生們全程講解完成后,老師帶著孩子們開心地離去,館內工作人員將機器人講解員關閉后帶回休息區(qū)。
沒有了機器人講解員甜美的聲音,可它對京族的風土人情、發(fā)展史,民族特色的介紹讓我對博物館內的各展區(qū)有了更濃厚的興趣。
三
我回頭從頭游覽,認真傾聽了京族特色風味小吃“風吹餅”的制作過程:先將粘米浸泡后磨成粉漿蒸熟,撒上芝麻曬干,用碳烤后即可食用,口感干脆。在過去,京族人民用一種上部是張開的喇叭形,細腰,下部主體是直筒狀的特別竹筐,背到集市販賣??粗麄髌?,真想有風吹過,把電視里那如草帽般大小、薄如紙張的風吹餅吹到我手里,輕輕地掰一小塊放入嘴里,細細嚼、慢慢品風吹餅干脆、微甜的滋味。
“獨弦琴”和京族人的“唱哈”、“竹竿舞”同被譽為京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三顆珍珠,京族人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做了大量的搶救、修復工作。京族的“唱哈”曾一度停止,哈亭也被損壞。當“唱哈”被恢復后,會唱哈的哈妹卻廖廖無幾,京族文化保護者們尋找到一位從越南嫁到中國的會唱哈的老婦人,尊她為師,挑選了多位中青年京族婦女去學習。學習時間是在每天勞作后的晚上,在學習過程中,有的人因白天勞作辛苦放棄學習、有的因為不堅持練唱而學未能學透學精。一位“黃”姓女子雖已中年才學唱哈,她每天晚上堅持上課學習,白天勞作的時候還不忘練習記詞、唱哈。最終,她成為了一位精通唱哈的“哈妹”,自己的唱哈技能趨于成熟后,又帶徒傳授唱哈技能,將京族的“唱哈”傳承下來。
博物館內擺放著幾張獨弦琴,獨弦琴結構簡單,用大半個竹筒或長方形的木匣做成,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條弦線,與小圓柱子相連,基本長度大約為三尺半。其彈奏方法是用一根小竹片撥弦線。獨弦琴的音量較小,曲音清雅。其所奏樂曲音調豐富、單色優(yōu)美是獨弦琴的最大特色。館內最大的獨弦琴有幾米長,其書面介紹說獨弦琴傳承人還用此琴為到訪的國家領導人演奏京族樂曲。我看到一個長方形的木匣,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條弦線,與小圓柱子相連的琴時,旁邊的介紹讓我認識了京族“仙弦”獨弦琴,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也叫“獨弦匏琴”。最早獨弦琴非京族獨有,其歷史可追溯到殷商,《新唐書.南蠻傳》載“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張弦為軫,以弦系頂。”后來,古時的獨弦琴絕跡于內陸,獨有京族地流傳至今。
在55個少數(shù)民族中,有不少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京族人民在利用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本民族文字,即喃字,在京族歌本和宗教經(jīng)書中仍保留使用。據(jù)介紹,現(xiàn)在懂字喃的,基本是老人,且為數(shù)不多。在博物館內,設有一個喃字專區(qū),有喃字造字法、喃字傳承與發(fā)展、常用喃字與漢字對照表。其中比較新穎的方式采用了語音循環(huán)播放喃字與漢字的對照讀音。讓我們不懂喃字的外鄉(xiāng)人忍不住也跟讀起來。
在我觀看京族高蹺捕魚技術記錄片時,館內已經(jīng)沒有游人了,我坐在搭建的“哈亭”小臺階上,靜靜的聽、仔細的看,沉浸在京族人民勞動智慧中。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那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
走出博物館,外面的太陽依然熱烈。我回首再看看京族博物館,心里有點遺憾,沒能觀看完全部視頻、也未能參加到館內京族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體驗、沒真正吃到風吹餅、沒能撫一撫獨弦琴、沒穿一穿漂亮的京族服飾。但又覺得滿足,至少,了解了這個神奇的民族。人生總是這樣的,哪有十全十美呢,有遺憾的人生才會有念想。
夜里,我在京族博物館對面的酒店香甜入睡,進入夢鄉(xiāng)。
在夢里,我尋味香脆的風吹餅,聆聽軟糯的喃字聲。而后,來到海邊,一個女子身著京族女裝,端然坐在一把獨弦琴前,用一個拔片,輕拔琴弦,一曲“愛我中華”,越過海面、迎著太陽飄蕩……
那女子是我。
在朋友圈里看北方多地下雪了,冬天來了,遙祝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