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行路與讀書(隨筆)
兩年前和妻子帶著一條叫毛毛的小狗,開著一輛老式“現(xiàn)代”吉普去旅游,出發(fā)地是家,目的地還是家。去那里沒有計劃,看什么也沒有計劃,完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只是商量好了返回的日子——兩人中有一人不想再往前走的那一天。
從河北到山東的龜蒙頂、孟良崮,又從山東進(jìn)入江蘇到了連云港花果山水簾洞,花果山水簾洞雖然不大,但神似上一點不輸于赤水河大瀑布,甚至有黃果樹瀑布的影子。老兩口倒也愜意。有一天看到路標(biāo)標(biāo)出“淮安”二字,二人商量,這地方不能錯過,這地方不但出過偉人周恩來,還出過一個我所敬仰的,寫過花果山的文人吳承恩,還有中國最大的水立交工程,那也是只聞其名,未見其形的勝景。
淮安似乎不太歡迎我們,一住下就開始下雨,不緊不慢,走到哪里,都要打上一把雨傘。不過不同北方的是,即便是下雨,人流也是不少,于是就形成雨傘的海洋,花花綠綠,譽為壯觀,從這雨傘中,我讀出了江南的味道,雖然還不是江南。
參觀周恩來故居的人們在雨中排起了長隊,但打傘的并不多,似乎人們在表達(dá)一種我說不出來,但能感覺得到的心情,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理,在這一代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極其崇高的。人們都想瞻仰瞻仰這位偉人童年的生活之地,讀什么樣的書,睡什么樣的床,用什么樣的筆,干什么樣的活,就連那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水井,人們都充滿了好奇。給我映像深刻的是周家的廚房,一個灶臺上,竟然安放著三口鐵鍋,有點像我上中學(xué)時學(xué)校大伙房的灶臺,這當(dāng)然就是大戶人家的標(biāo)志,折射著當(dāng)年這院中主人家的輝煌。
吳承恩的故居人就少了許多,甚至有點冷清,吳承恩的雕像和唐僧師徒五人的雕像沐浴著天雨,也不會有雨傘遮擋,看著他們就是一身的涼意。吳承恩是1500年出生的,如果還活著,已經(jīng)是520歲的老人了,和他筆下的孫悟空被壓到五行山下的時間是一樣長,如果玉帝和佛祖還記得有個吳承恩,也該派唐僧一類的有道高人來解救他重新出山了。
敬仰吳承恩,不如說是在敬仰他的《西游記》,偉大的文學(xué)作品往往比他的作者更加奪目。學(xué)生們經(jīng)常遇到“《西游記》的作者是誰?”這樣的考題,但很少見到“吳承恩寫過什么著作?”的考題。這就是《西游記》比吳承恩要知名得多的證據(jù)。
《西游記》是我接觸的最早的中國章回體小說,少年時期,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幾乎到了著魔的地步,?著筐子到地里綰豬菜,生怕那棵茴吊或甜苣是孫悟空變出來的,遲遲不敢下手。背著糞筐去拾牛糞,也怕那糞是孫悟空變得,拿糞叉的手常常遲疑不決。每遇到電閃雷鳴的陰雨天,就在雨中仰望著天空,擔(dān)心天兵天將會打到地下來,傷及了這個都是用土坯蓋起來的不堪一擊的村莊。當(dāng)然最期待的是在野地里碰上一個老人,和藹地傳授給自己幾句口訣,于是,在頭上把頭發(fā)一抓,說聲“變!”數(shù)不清的頭發(fā)就變成了父母想要的沙蓬、茴吊,甚至還有心儀的蘑菇,裝滿了一筐,這樣自己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去玩耍,再也不用擔(dān)心父母讓綰豬菜、拾牛糞了。
讓我遺憾的是,如果把吳承恩故居中最近幾年新建的人工景觀去掉,你再找不到一點點和《西游記》故事情節(jié)有關(guān)的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東西。這個小院子,怎么也和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掛不起鉤來,更和玉帝佛祖以及妖魔鬼怪無關(guān)。
這就是吳承恩的偉大之處,在這個沒有妖魔鬼怪氛圍,不應(yīng)該寫出妖魔鬼怪的院子里卻寫出了妖魔鬼怪,也和周恩來的院子一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院子卻出了一個極不普通的人物,這淮安地界,難道鐘情于名字里帶“恩”字的人?
離開江蘇,又到了安徽,半個月不到,兩人竟然都犯了老年人的通病,孫子的影子總是出現(xiàn)在腦海里,有時還會聽得“爺爺快回來吧”的喊聲,于是,便經(jīng)河南開封返回了河北,返回了家。對吳承恩如何在他的故居寫出了《西游記》的思考,以及其故居的映象,也就在返回的車輪聲中留在了路上,后來就模糊的沒了蹤影。
前幾天買了一本小書《<西游記>漫話》,已故著名學(xué)者北大教授林庚老先生的著作,并且是在1988年就出版了的??赐赀@本書之后,才忽然開朗,終于明白了吳承恩為什么能在淮安他的小院子里寫出了《西游記》,吳承恩家的小院有沒有妖魔鬼怪氛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社會到處都是妖魔鬼怪的氛圍,這才是能夠?qū)懗鲅Ч砉值年P(guān)鍵所在。同時也明白,一部好的文學(xué)作品一定不是作者的獨創(chuàng),而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積淀,人民意識的集中反映,文學(xué)家和文學(xué)理論家的相互影響,以及對自然景觀的熟稔和社會歷史的思考。這樣的認(rèn)識是我游覽了吳承恩故居,游覽了花果山景區(qū)并拜讀了林老先生的小書之后得出的。比如這本小書中讓我震撼的一個觀點是,《西游記》第十八回《觀音院唐僧脫難,高老莊大圣除魔》,不論是情節(jié)還是語句,竟然是從《水滸傳》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中移植來的。這是我靠走路游覽怎么也不能理解和認(rèn)識到的。文學(xué)的相互影響性實在是太大了。
這次經(jīng)歷,讓我重新品味到了“走萬里路,讀萬卷書”所包含的意義,絕不是走一走、讀一讀那么簡單。王陽明說“知行合一”,原來有如此深奧的“理”蘊藏在其中,渺小和無知,才是我這樣人的永恒,書中的道理應(yīng)有盡有,只不過自己沒有讀到罷了,花甲之年才體味到這樣的常識,不正應(yīng)驗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諺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