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恒】一街一橋一城樓(散文)
當我仰著頭從高大雄渾的牌坊下走過時,當我跨步韓江在厚重堅實的橋廊上佇立時,當我拾級而上在高城古墻上眺望時,我能想到的唯一的詞匯就是:氣勢非凡。
街是牌坊街,橋是廣濟橋,樓是廣濟門城樓,它們簇擁在高峻的鳳凰山下,坐落在青碧的韓江岸邊,千百年來風雨不動,憑海臨風,古韻悠悠。
潮州,一座千年古城,就這樣神采奕奕地走進我的內(nèi)心,韓江水波般潛入夢寐。
一
潮州市位于廣東省的東部,南連汕頭市,北接梅州市。一大早,我和妻子由汕頭出發(fā),目的地是梅州,中間在潮州停留一下,算是路過潮州。因而我們沒有安排住宿,在太平路南頭一間店里寄存了行李,便沿著這條街一路向北走去。
這些年大江南北這轉(zhuǎn)轉(zhuǎn)、那瞧瞧,時常會見到各式各樣的牌坊。比較著名的有安徽歙縣棠樾牌坊群,山東曲阜孔林牌坊,澳門的大三巴牌坊……俗話說,少見多怪,反之就該是多見不怪了。因而當我走進太平路路口時,情緒并不高漲,像一個尚未入戲的演員,一副不知所以的樣子。
沒走出多遠,我就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街邊兩側(cè)都是石柱撐起的騎樓,四四方方的柱子筆直向上,一個接著一個形成高而闊的廊道,仿佛走在時光的隧道里,一種深邃渺遠的感覺撲面而來?;仡^瞧瞧,再探頭向遠處看去,高大的牌坊矗立街頭,不是一座,也不是二三座,而是接二連三貫穿一條街,重疊著、霸氣地幾乎與兩側(cè)騎樓連接在一起了。牌坊大多是四柱三門式樣,拔地而起,迫人仰視;頂部石雕鑿成歇山頂,兩重或三重層檐,檐角飛翹似鳳凰翙翙其羽,幾欲騰起;灰白色的石梁厚重結(jié)實,橫平豎直,幾個大字橫貫中間,蒼勁有力,反射著耀眼的光。
一條不到兩公里的街,聳立著二十三座牌坊,每巷一亭,百步一坊。行走在街道上,仰視著一座座牌坊,仿佛大山綿連,又像一個個碩壯的巨人鏗鏘走來,崇高感油然而生,心似大海一樣澎湃。
牌坊古時候也稱之為“表閭”,據(jù)說最早的牌坊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間。牌坊說白了就是古代統(tǒng)治者按照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表彰在功德、節(jié)義、科第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士,在其老家村口或是繁華熱鬧的街巷立起一個牌坊,倡導他們的精神,鼓勵人們向這些人士學習。從這個角度說,牌坊相當于今天的匾額、錦旗、獎杯、獎牌、獎狀等,記錄成就,弘揚正能量。
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極其隆重的大事,蘊含著豐富多元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象征意義。牌坊不是想立就立,或者有錢就可以任意立的,沒人能隨隨便便說自己是成功人士,便立個牌坊大肆自我表揚起來。牌坊要么是皇帝賞賜,這個最為光宗耀祖,要么是呈報皇上恩準,再就是衙門層層審批批準的。最主要的是官方出資,還要嚴格遵守規(guī)格規(guī)制,不能隨意超規(guī)格建造。
蒼翠的樹葉襯托著青灰色的牌坊,葉的輕盈裝飾了青石的厚重,“四進士坊”四個字便從樹葉下映入眼簾。坊上鐫刻:“為翰林院修撰蕭與成,陜西道御史蘇信,河南道御史陳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蕭與成、蘇信、陳大器、薛侃四位進士,他們都是潮州人。不要以為是個進士就可以立牌坊了,這四位為官清正,功業(yè)卓著,有的身先士卒打擊倭寇,有的是文學家著述等身,有的施政公平,勤于為百姓辦實事,有的決獄明斷,百姓稱頌。一座牌坊,一目了然,然而四個人的故事又豈能一言以蔽之,故事都藏在歷史的典籍里,牌坊不倒,故事常在。
十多個中學生站在一座牌坊下,一位老師正說著什么,因為是方言,我聽不懂。當我抬頭看見牌坊上“狀元”兩字時,不由得笑了。老師這是帶著準備高考的學生現(xiàn)場上課,希冀學生們奪得個高考狀元。這不算迷信,討個彩頭,屬于正面激勵。這座牌坊是為明朝嘉靖壬辰狀元林大欽立的“狀元坊”,他是潮州唯一的一名狀元。牌坊中間的坊梁是一個整條,其它牌坊則不是整條橫石,寓意“國家棟梁”。據(jù)說,古時讀書人參加科舉會考之前,都要去抱抱牌坊兩側(cè)的石柱,祈愿給自己帶來好運。父母也常帶小孩到牌坊街,給孩子們講解牌坊上的人物和故事,告訴孩子們以他們?yōu)榘駱雍煤米x書。心里念叨著,希望這些孩子們高考順利,都能成為國家棟梁。一抬頭,又見一座牌坊上題寫“榜眼”二字,這是“為尚書王大寶建”的牌坊“秋臺坊”。王大寶是宋代嶺南那一片唯一的榜眼,官至禮部尚書,一生堅持抗金,胸襟磊落。
進士、榜眼、狀元,還有許多牌坊、諸多故事,我若引經(jīng)據(jù)典一一道來,恐怕洛陽紙貴。有人說,“坊之多而知風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與巷俱以多為貴,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貴?!蹦敲?,潮州究竟有多少牌坊呢?潮州文史專家陳賢武在其著作《潮州牌坊街》中記載,昔日潮州古牌坊共有五百七十座,僅太平路(牌坊街)上就有四十三座牌坊,平均每三十五米就是一座牌坊。難怪祖籍潮州的作家蔡瀾先生在《府城》一文中寫道:“看過照片,一條街上有數(shù)十個牌坊。從望遠鏡的角度,重疊又重疊,煞是優(yōu)美。”的確,牌坊的密度令人驚嘆,“重疊又重疊”地一路排開,高大而莊重,讓太平路這條舊時官街如今潮州古城的中軸線承載起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見證了潮州滄桑變化。
眼前的牌坊簇新明亮,顯然是近些年重建的。在距離潮州建城一千多年的時候,在第一座牌坊“柱史坊”豎立在太平路上五百多年之后,當?shù)卣诙柀柧拍晷迯凸排品欢?,尊榮顯達、彰揚鄉(xiāng)賢,重現(xiàn)先賢們的嘉德懿行。
一路穿行在牌坊之下,鋪巷口、翁厝巷口、羊玉巷口、柳衙巷口……走不完的巷口,道不盡的故事,好像走不出一部連續(xù)劇精彩紛呈的情節(jié)。默默地與一座座牌坊進行著心靈對話,搜腸刮肚地想著溢美之詞,最后還是停留在耳熟能詳?shù)陌藗€字上:人杰地靈,鐘靈毓秀。
二
一江兩岸,江水悠悠。
堅實的石橋迎風掠水,飛跨東西,江上往來幾多人。歲月蒼蒼,幾許沉浮,廣濟橋早已剝落了往昔的印跡,以梁舟結(jié)合、重瓴聯(lián)閣的氣勢,凝聚潮州人的精氣神,化作一道墨色濃郁的風景線。
從牌坊街向東走,穿過任何一條窄窄而古舊的巷子,都會到達韓江西岸。韓江古時候稱之為員江、惡溪,據(jù)說前前后后有二十多個名字。直到一個人出現(xiàn)在潮州之后,才改名韓江,這個人就是唐朝文學大家韓愈,大唐高官名吏。一千二百年前的一次早朝上,韓愈上書《諫迎佛骨表》,結(jié)果惹怒皇上唐憲宗,由京城長安貶謫潮州任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保ㄌ?韓愈)這是韓愈的不幸,卻是潮州之幸,盡管韓愈在潮州任職只有八個月,但一位偉人的人格魅力卻深深影響著潮州。到了大宋年間,潮州人感恩韓愈,便把惡溪改名為韓江。如今的潮州許多地方都烙下韓愈的印記,除韓江外,還有韓山、韓堤、韓文公祠、景韓亭、昌黎路、侍郎亭、仰韓閣……
我并不急于踏上廣濟橋,而是站在岸堤上遠眺石橋,就像欣賞一幅古韻古風的長卷畫軸,先要退后觀覽全局,品味一番。廣濟橋長五百多米,二十一個橋墩形成十九個橋孔,橋墩之上是翹檐飛角、形態(tài)各異的亭屋樓閣,橋中間那段是由十八艘梭形木船連接起來的浮橋。遠看東西兩邊的石橋,就像兩條飛龍,沿著一條線直插江心,舞動著十八艘木船隨波起伏。亭臺樓閣層層遞進,鑲嵌在這條線上,縱深向前。一座座青石條堆砌的橋墩,遠觀成一條線,近看又高低不同、錯落有致,風姿綽約地點綴在江面上,厚重而唯美。
廣濟橋,又名湘子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到了明宣德十年(1435年)的時候,逐漸形成東、西兩段為梁橋,中間浮橋相連,成為集梁橋、拱橋、浮橋于一體的石橋,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橋梁專家茅以升評價廣濟橋為“世界上較早的開合橋”“我國橋梁史上的一個特例”。
我從江岸拾階而上,走過第一亭閣,便一步踏上千年石橋,行走在湛清碧綠的韓江之上。厚實堅硬的石墩石梁橫架在江水上,給人以踏實的感覺。迎面是一座座造型獨特的亭閣,有的是單層屋檐,也有多重的,有的是單一的亭閣,也有多個亭閣組合的,各式各樣,當?shù)氐拿裰{就有“廿四樓臺廿四樣”的說法(早年是24座亭閣,修復時為21座)。
亭閣像一個個古屋老宅,這橋便成了橋上有“房子”的景致。其實,我覺得這是風雨廊橋的一種變換,把廊橋一貫到底的“房子”分拆為一個個獨立的單元,既不失遮風避雨的功能,又亭亭玉立,生動而靈活。而那些題寫在匾額和石柱上的楹聯(lián)詩文,筆力雄渾大氣,詞句意蘊幽深,給古橋增添了一份詩情畫意,令游人徜徉在詩書的馨香韻味中。
邊走邊看,很快就到了浮橋上,從一艘小船跨到另一艘小船上。船與船之間,江水湍急,一些不知名的魚兒聚集在那里,享受上游帶來的美食。我四下看去并無貨船往來,早已沒有了古時候舟楫穿梭的繁忙景象。那時,當貨船駛來,可以解開浮橋上系船的繩子,讓出航道,官府在東、西橋上設(shè)置關(guān)口,上行船從東橋通關(guān)課稅,下行船由西橋通關(guān)課稅。潮州市政府歷時五年對廣濟橋進行全面維修,于二〇〇八年對游人開放,自此廣濟橋成為旅游觀光步行橋,腳下浮橋系泊的漁船白天很少打開。據(jù)說,傍晚五點半會把浮橋打開,能一睹“過河拆橋”的情景,可惜我們等不到那么晚。
抬頭朝上游望去,遠山如黛,長橋臥波。一座新建的跨江公路橋巍然屹立,氣勢如虹地跨越寬闊的江面,橋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今古兩橋遙遙相對,古今對照,古的深邃,今的蓬勃,“古今同落日,天地一浮杯”。潮州,正攜著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邁步在新時代的征程上。
走上東邊石橋,穿過一座橋上牌坊,行不遠就是仰韓閣,來到了韓江東岸。向北走一小段路,便是坐落在韓山腳下的韓文公祠。祠依山勢而上,宏大雄壯,韓愈塑像佇立其中,透過山門,凝望對岸潮州古城。
三
沿著廣濟橋的軸線西望,潮州古城的城樓就在這條線的頂端,方方正正,威嚴聳立,像一位征戰(zhàn)歸來的將軍注目一碧韓江,似乎在懷想曾經(jīng)的過往。
我從廣濟橋上原路返回,不一會就到了潮州古城東門城樓下,仰視這座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廣濟樓。潮州古城曾經(jīng)有七座城門樓,廣濟門扼守古城東西要沖,自帶“城抱江如帶,天垂嶂列屏”的高顏值,是潮州城區(qū)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城樓共分三層,猶如古時候的宮殿,重檐歇山頂,外墻呈磚紅色,朱紅色的格子窗,門樓居中有一拱門以通內(nèi)外。整個城樓雄偉壯觀,恢弘大氣,僅一個照面,便震撼不已。
我三步并作兩步登上城樓。逶迤的城墻向南北兩個方向延伸,向東望去韓江像一條玉帶飄動在韓山腳下,廣濟橋一字排開的亭閣,好似江上人家?;仡^向西看去,牌坊街近在咫尺,潮州城區(qū)也盡在眼前。遠山近水,一街,一橋,一城樓,構(gòu)筑起潮州古城歷史文化的骨架,屹立在韓山之側(cè)、韓江之岸,昂首,挺拔,堅毅。
離開廣濟樓,我們轉(zhuǎn)到與牌坊街交錯的街巷里,尋味古城里鮮活的日常。巷子口一家牛肉丸店生意興旺,一個男孩坐在一個盛滿熱水的大盆前,用手擠出一個個肉丸。男孩不緊不慢,大小均勻的肉丸落入熱水中,表層便被燙成灰褐色,懸浮在水盆中,一副悠閑自得的樣子。肉丸按個賣,我們要了幾個肉丸,看到碗里還有米粉便有些迷惑,老板娘笑盈盈地說:“粉不要錢,不夠還可以加?!背砸豢谌馔?,鮮香盈口,不愧是潮州著名特色小吃。陽光灑在青石板路上,游人的腳步散漫閑適,不遠處開元寺在鬧市里盡顯幽幽禪意。
一路品嘗各種潮汕小吃,一路隨意地逛著。走過已略黃公祠、鎮(zhèn)海樓、黃尚書府、許駙馬府,在一座座老宅舊屋里進進出出,像小時候聽劉蘭芳說評說一樣,幾百年來潮州人的故事回響耳畔。街巷里建筑都比較老舊,斑駁滄桑,光影透過綠樹打在小門小窗上,似乎時光在歷史進程中某個節(jié)點上忽然靜止了,人們便可回窺曾經(jīng)的日子,這在現(xiàn)代城市炫酷的節(jié)奏中,反而跳躍出一串獨具魅力的音符,清雅而舒緩。
敞開的店門里,一位女士正專心致志地雕琢一塊圓桌大小的黃楊木。女士發(fā)現(xiàn)我們在看,便笑著說,家里祖輩傳下來的雕刻手藝,正在為一戶人家雕刻一幅門花。民間有高人,諸如潮繡、潮雕、潮塑、潮劇,還有工夫茶、潮州菜,這些文化瑰寶都藏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我從貨架上挑選了一個黃楊木手把件,雕刻的是財神。女士坦率地說,這是機器雕刻后,人工修飾的。其實,我并不在乎是否人工雕刻,也不在乎財神是否帶來財運。我喜歡的是財神的造型,腆著大肚子,撩起一條腿,手托一塊元寶,瞇縫著眼,咧著嘴,笑得實在可愛,一如這滿城的煙火氣令人歡喜。
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古城的邊緣,最后竟然走進了西湖。其實,這個與杭州西湖同名的湖,古時候是潮州古城的護城河,韓江的一條支流,到唐代時筑了北堤,才把它與韓江切斷,成了寬闊長形的大湖。杭州西湖因為湖在城西而得名,潮州西湖大概也是如此,只是照比杭州西湖要小許多。
潮州西湖北依葫蘆山,居韓江西岸,是潮州古城與新城區(qū)的分水嶺。湖水狹長如河,水綠波平,山倚湖蒼翠,湖傍山青黛。站在橋頭向西望去,近處兩岸綠樹蔥蘢,岸邊亭榭孤立,抬頭望遠,則高樓林立,生機盎然。過橋,繞過廣場跳舞的大媽們,就是涵碧樓,一座白色的二層小樓,樓頂居中一顆紅色五角星鮮艷奪目。周恩來等南昌起義軍領(lǐng)導人曾在這里辦公,建立臨時的紅色政權(quán),史稱“潮州七日紅”。
湖邊綠樹下,一家老小自帶茶壺、熱水和點心,悠然自得地品茶,說著我聽不懂的潮州話。既然聽不懂,我就轉(zhuǎn)身沿小路上山,去欣賞摩崖石刻。字徑兩米左右的“湖山圖畫”,令人倍感震撼。此外,還有于學謙寫的“為善樂”,陳玉鏘書的“放大眼光”,林林總總地刻在崖壁上。我不懂書法,但我知道都是好字眼。
走累了,我坐在半山臨湖的亭子里歇息。腳下一灣碧綠,五顏六色的腳蹬船點綴其上,隱約能聽到湖面?zhèn)鱽淼臍g聲笑語。高大的綠樹倒映湖中,與湖中亭閣、小橋的倒影重疊在一起。斜陽西下,余暉很知趣地湊到湖面,那些倒影便閃爍著橘紅色的光。
我對潮州一切美好的印象,都如湖面倒影,“重疊又重疊,煞是優(yōu)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