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立春賦(辭賦)
立春賦
寒冰欲融,春意萌動。適值立春時節(jié)(1),恰接句芒指令(2)。陽和接應,冷枝徐徐而舒;青帝遙呼(3),蟄蟲漸漸而醒(4)。時有冷凝,常見霜影。春寒料峭,當為瑤臺之約;日暖氣和,應奉閬苑之命。斯時地氣升騰,陽氣旺盛。別寒冬之蕭疏,釀始春之佳境。
若夫回望歷史,溯源立春。三千年風雨,八萬里輪回。立春季之首節(jié),秦代肇始;界復蘇之起點,明清昭文。敬仰兮日月,崇拜乎乾坤。天子迎春,率群臣以叩拜;陛下祈順,布德令而惠民。已辭冬令,忽聞春音。周天子扶犁而耕,眾黎民奉旨而勤。于是心奉誠懇,地得甘霖。戰(zhàn)戰(zhàn)兢兢,朝賀以知進退;指指點點,春社而卜風云。相承相繼,尋葉尋根。禮儀漸傳后世,風俗逐播紅塵。時遇饑荒,民以食而為要;常持勞倦,農(nóng)以耕而為尊。
至若民間迎春,習俗遂愿。田野尋青,村頭呼喚。感陽氣之上升,望殘雪而目眩。報春童子,送春圖而喜氣;喊春藝人,發(fā)春聲而覺暖(5)。百人齊聚,探春游行;一家圍攏,撒豆消患。縫一只春雞,戴臂上而辟邪;做一只小燕,佩頭上而春泛。春意融融,春情漫漫。立春之際,吃蘿卜以咬春;打春之時,鞭紙牛而耕勸。由是齔齒撒歡,耄耋熏染。靚女通靈,帥男系戀。含情脈脈,觸地脈而溫馨;興致勃勃,拂冷云而遣散。
斯時春節(jié)將至,年味漫彌。物品豐盛,兒女繞膝。鞭炮時響街巷,青春常展靚姿。期盼幸福,貼對聯(lián)于年末;祈禱好運,辭灶王于除夕。冰寒雖有,娛樂如期。何懼雪花紛飄,廣場聯(lián)誼;豈畏春寒料峭,觀眾癡迷。一桌年夜飯,一場團圓席。共舉杯,不計坎坷之經(jīng)歷;同歡笑,哪管困惑之猜疑。傾心愛撫,發(fā)紅包于后輩;真情溫語,寄希望于共識。誰人熬夜,何人惜時?待舊歲之過去,循新年而繼襲。滿懷虔誠,拜長輩而敬意;謹遵孝道,施禮節(jié)而神怡。春節(jié)為首,立春列一。投春季之懷抱,書正月之新題。
或有夜降春雨,早起酣暢??慈张L和,察冰溶以水蕩。遠山已醒,醞草樹之蓬勃;近壤軟松,顯春耕之氣象。春芽萌發(fā),春意悠漾。柳枝條隨風而飄,迎春花沐雨而放。魚蝦欲躍,處淺水而漫游;鳥雀待鳴,居高枝而清唱。斯時北國仍是積雪茫茫,南疆卻是春情爽爽。季節(jié)時令,予大地以生機;氣候順遷,賦生物而何惘?
遂乃心境愉悅,眼界澄清。不畏倒春寒之侵擾,哪懼肆侵者之獰猙。喝花茶以驅邪氣,吃生姜而助目明。端來春盤,富營養(yǎng)而搭配;持握春卷,蘸春氣而味濃。是謂立春時節(jié),人人欣喜;句芒光降,處處生榮矣!
2023年9月24日
【注釋】
(1)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明清官方歷書中被歸入正月節(jié)氣;時間在公歷每年2月3-5日,即農(nóng)歷正月初一前后,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天鳥語花香,萬物生長;從立春交節(jié)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2)句芒:是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木神、春神、東方之神,主管樹木的發(fā)芽生長;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傳說它的本來面目是鳥,它鳥身人面,乘兩龍,現(xiàn)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的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zhí)柳鞭,亦稱芒童,就是句芒的化身。
(3)青帝: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東方的司春之神,又稱蒼帝或木帝。道教以為木星中有九青帝。
(4)古人將立春的十五天時間分為三候,每候五天:“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5)報春童子:舊俗立春前一日,兩名藝人頂冠飾帶扮作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還有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站在田間敲鑼打鼓,唱著迎春的贊詞走向村里,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和人牽著牛耕地圖案,人們稱其為“春帖子”,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莫誤大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