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祥龍?zhí)绞?,太行山脈走一走(散文)
恰風和日暖,春柳含煙,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踏青,期待踏祥轉運,風調雨順。
甲辰龍年二月二的前一天,我們一車同游的人們,跟隨假日休閑的腳步,開啟一天愉快的太行之旅。
石頭村里走一走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相信這首《石灰吟》大家都很熟悉,是明代政治家、文學家于謙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個掩映在太行深處位于井陘縣的于家石頭村,就是大詩人于謙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歷經(jīng)五百年積累形成的古村落。
于謙的大兒子于有道于明朝1486年,攜妻帶子,遷居于此,從此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膝下育有五子,開枝散葉,逐漸發(fā)展壯大。
我們先去參觀的是于家石頭村博物館,我迫不及待地踏進院子,也沒顧上仔細欣賞院子里眾多的石頭,來到上房,正對門口的上面一處匾額上寫“清風堂”,左右各有楹聯(lián),分別是那流傳千古的名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對聯(lián)下面,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中式的條案和八仙桌、太師椅。看柜臺里陳列的物件,有瓷器、石器、木器,屋子里盤土炕、炕上有紡線的機子。
屋子面積不大,正房兩邊各有配房,結構大氣講究。院子很大,站在院子里看過去,灰瓦飛檐,墻體敦實,整個院落古樸莊重,讓人覺得即便當時這個家族沒落,但貴族就是貴族,人家的格局、眼界、氣度根本沒有因為逃難而減少。
跟著導游走在石頭村的街道上,街道很窄,路面全是小石頭,凹凸不平,不由得思來想去:五百年來,這300多座石頭四合院、3000多間石頭拱券的窯洞、7華里石頭鋪設的街巷,他們平時騎馬還是騎自行車?石頭即便就地取材也得需要拉運,可是這些石頭靠什么運輸過來的?我問導游,導游說:這就是于家人的智慧所在。
戲臺,廟宇,四合院、清涼閣,看著都不大,也不高,但精雕細刻,雖然給人滄桑的歷史感,但并沒有讓我覺得這些建筑敷衍潦草,反而厚重中有匠心,古樸中見真功。
參觀于家祠堂,好幾面家譜,游人很多,所以就站在院子里看。一棵古松參天茂盛,泛著綠意,樹身擰著往上長,寓意兄弟團結、家族興旺。導游說,于家后人每年春節(jié)都從祖國四面八方回來祭祖,誰家添了人口、誰家捐了什么,都在大門口的紅紙上進行公布。
于謙,這位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因遭誣陷致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在村子里走了一圈,上坡下坡,石頭被磨得很光滑,沒化的雪堆積在路邊。不遠處太行山脈巍巍矗立,呵護著掌心里的于家后裔?,F(xiàn)代的電網(wǎng)和農家樂,詮釋著歷史一路走來的當下繁華。
忠臣良將的英名,早晚不會埋沒。云開世外三千界,威震乾坤留美名。
做個好人,不求流芳千古,只為那顆良心。
土門關上走一走
土門關,叫驛道小鎮(zhèn),還叫秦皇古道。
從石頭村出來,坐上我們的大巴車,把我們拉到了這里。一看站牌,這里已是省會石家莊市地界——鹿泉。
首先進入眼簾的是瞭望塔,塔身有“土門關”三個字。目測有20多米,將近7層樓那么高。據(jù)說著名的“背水一戰(zhàn)”古戰(zhàn)場就是在這里。戰(zhàn)國時這里就是軍事要塞,冷兵器時期,這里發(fā)生過很多次戰(zhàn)爭。
既然這么重要,那傳說中的秦皇古道在哪里呢?我們順著路一直往前走,路兩邊的小吃誘惑著味蕾,看著也很干凈衛(wèi)生,有些后悔不該在石頭村吃得太飽,應該留些肚子在這里吃些小吃。
抵御著各種美食的誘惑,來到一座棧橋,準確說是吊橋,搖搖晃晃,很害怕,但我還是堅持走到了對面。
我們一路打聽,一路尋找。上山坡,下公路,過大橋,走村里,看到不遠處一座二層拱門石頭建筑,眼前一亮,功夫不負有心人,緣分讓我們這幾位有幸與歷史相遇。
幾乎就是跑著過去的,趕緊去找古道上的車轍,低頭尋覓,果然有兩行車輪子軋過的痕跡,肉眼可見,十分清晰。高興之余,趕緊拍照留念。我還順著車轱轆印子走了走,想象著秦始皇從山西到山東走在這條路上是何等意氣風發(fā)?這條路上來來回回走過多少偉大人物?留下多少古人的汗水和淚水以及他們的期望?
我踩在上面,不敢用力,怕把路踩疼,更怕自己鞋子上沾著太多這個時空的泥土掉到上面,我沒有這個資格。我應該虔誠地躬下身,對他們深深地彎下腰來,恭恭敬敬地問候一聲:你們好嗎?
早就聽說秦皇古道,我喜歡這個名字,它透著歷史的厚度、寬度和維度。
歷史總是偏愛那些喜歡到處溜達的人。與某段歷史重逢,雖然只是短短一天的時間,但機緣就是這么巧合,也很知足了。
打馬回府,意猶未盡,敲下這些帶著太行溫度的文字。看了一下時間,馬上就將進入二月二。當時光跟隨歷史一起前進,龍?zhí)ь^的曙光就在回憶和憧憬的交替里,永遠閃耀著斑斕的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