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而丑的土豆(散文)
從鄉(xiāng)下拎回一袋土豆,咕嚕嚕倒入水池,兒子伸頭瞅了瞅,“又小又丑的土豆,能吃嘛?!”的確,土豆不僅小,且奇形怪狀,有的表面還布滿了蟲洞,煞是不中看。但再不好,畢竟是父母晨起幕歸中辛苦種出來的,帝王尚知“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何況吾等庶民乎?小土豆斷乎扔不得的。洗凈,去皮,有的切成塊狀,與肉紅燒,有的切成細絲,與青椒同炒。
我的烹調(diào)手藝還算可以,兩道菜端上了桌。土豆紅燒肉,油亮油亮的醬紅色。另一盤,青椒絲碧綠如翡翠,土豆絲半透明狀,閃著淡黃色的光澤,絕佳的配色,有種妖嬈的美。兒子舉箸一嘗,直說好吃,紅燒的土豆,鮮香沙軟,土豆絲則脆嫩入味,不喜食蔬菜的兒子對其青睞有加。大快朵頤后,盤中反而剩下了紅燒肉。我對兒子說“小土豆,其貌不揚,營養(yǎng)和口味并不遜色啊。”
兒子起初對小土豆的不屑,恰似我曾經(jīng)對自己文字的不屑。
二十多年前,只要是閑暇靜坐,我開始喜歡把身邊見聞和讀書感悟整理成小文。生活里的快樂、悲傷、無奈、困惑、憤怒、同情,讀書時管窺蠡測的參悟,都是我隨意涂鴉的素材,平淡樸素的文章泛著草根氣息,參參差差的文字上投下時光世事的影子。不過,完成后的作品,僅供家人臧否,或是自我消遣。朋友看我樂在其中,鼓勵說:“既然是真情實感,你不妨投稿試試,或許能得到編輯老師的指點。”第一篇稿子寄至報社,獲得了編輯的首肯,當“豆腐塊”見諸報端時,喜悅似早春的迎春花,明麗而自信。從此在閱讀、閱世中自然而然有了思考的習慣。性情所至時,便執(zhí)筆行文,一切無需刻意,是認知自我后的水到渠成。
我仰視古今中外傳世經(jīng)典的卓越恒久,我驚嘆于黃鐘大呂之作的高妙深遠,我更折服于名家大作“筆落驚風雨”的神奇文學魅力。伸頭打探這華光輝映的文學殿堂,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滿是虔誠的仰慕和低到塵埃里的謙卑。不同的是,我無惴惴之心,無惶恐之態(tài),更無攀附之意。對文字的熱愛,既不是風雅的趨附,也不是開辟追名逐利的終南捷徑。沒有數(shù)量的追求,也沒有質(zhì)量的苛求,不靠它討生活,不仗它炫才情,隨性,隨意,隨筆,隨心。審視自己的文字,盡管簡單直白,膚淺平乏,但通過文字,我袒露心靈,感知世情冷暖、人性善惡。從而,少了冷漠,多了憐憫;少了污濁,多了清明;少了狷躁,多了恬淡。冗雜多歧的人生,呈現(xiàn)出刪繁就簡后的洗練之美。
上天賜予我們的東西很有限,有的粗陋不堪,難入法眼。如果懂得敝帚自珍,“粗陋”也能成為精神的滋養(yǎng),憑此,享受簡單的生活,簡單的幸福,簡單的愛。就像這小而丑的土豆,做不成麥當勞餐桌上數(shù)十倍于自身價值的炸薯條,也登不上星級酒店的大雅之堂,卻是尋常人家,可當主食裹腹,亦可作菜肴佐餐的廉價食材。所以,我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抖出思想“家底”的薄淺,不在乎暴露出文筆的平庸,積累的貧匱。因為,那是發(fā)自心靈的低吟淺唱,是靈魂深處的一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