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學(xué)網(wǎng)-原創(chuàng)小說-優(yōu)秀文學(xué)
當(dāng)前位置:江山文學(xué)網(wǎng)首頁 >> 秋月菊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韻】那石臼,那糍粑(散文)

編輯推薦 【菊韻】那石臼,那糍粑(散文)


作者:米香 布衣,227.20 游戲積分:0 防御:破壞: 閱讀:2108發(fā)表時間:2024-04-14 19:19:05

【菊韻】那石臼,那糍粑(散文) 揣糍粑是湖北地區(qū)農(nóng)村逢年過節(jié)的傳統(tǒng)習(xí)俗,每到臘月,就會聽到家家戶戶響起此起彼伏的“揣糍粑協(xié)奏曲”。
   那個年代的日子雖然清苦,但是對于吃,父母親們還是會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們吃得好,喝得好,不讓孩子出去“欠嘴”。真是可憐天下父母親心啊!
   揣糍粑不像燙豆絲要看天氣的,不論是刮風(fēng)下雨,還是落雪天,只要是大人們認(rèn)為是個黃道吉日,就可以開始了。
   我家每到臘月也要揣好多糍粑。不過和燙豆絲不同的是,揣糍粑是以男人為主的“技藝”。父親洗米,淘米,把米浸泡七八個小時。泡好了的糯米,白白胖胖的,像一顆顆珍珠,煞是引人喜愛。
   灶膛里的硬柴燒得噼噼啪啪直響,鍋里的水咕嚕咕嚕地冒著熱氣,父親把糯米倒入甑里蒸。飯甑大,一般可以分為三次放入石臼里揣。飯甑小的話,一般就這能一甑一甑的揣了。
   揣糍粑的工具比較簡單,一是石臼,二是粑棍。揣糍粑的石臼和埋在地里舂米的石臼不同,舂米的石臼一般是外圓外方,而揣糍粑的石臼一般是上大下小的圓柱形,用青石雕鑿而成,上口外徑大約30厘米左右,內(nèi)徑20厘米左右,里面圓潤光滑。耙棍呢,是專門用來揣糍粑的,呈棒錘型,一頭粗一頭細(xì)。細(xì)的這頭是揣糍粑的人用手握住的一端,粗的一頭是用來揣糍粑的。
   每次揣糍粑的時候,原先都是我堂兄他們來幫忙,后來就是我姐夫他們來揣了。女孩子呢就幫忙把黃豆磨成粉呀,洗一洗耙棍呀!
   四個男子漢把石臼抬到我家的堂屋正中,父親用熱水,把石臼里里外外洗了一遍又一遍。他粗糙的雙手撫摸著石臼,像撫摸著起起伏伏曾經(jīng)滄桑的歲月。那石臼,它的歷史有多長?有百年歷史了吧!聽我父親說,這石臼是我曾祖父一錘一錘雕鑿出來的。我曾祖父是石匠出身,手藝好,因此這石臼不論是外在和內(nèi)里都是非常漂亮的,石臼外圍還刻有“五谷豐登”四個字。曾祖父把美好的祝愿雕刻在了石臼上,一百多年過去了,“五谷豐登”在他的后代兒孫身上依然是一脈相承。這石臼啊,我們要把你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糯米蒸熟成了飯,冒著熱氣,微香撲鼻。父親把糯米放入石臼里,三個年輕小伙子就一起用耙棍不停地,有規(guī)律地,有節(jié)奏地揣,一直把糯米飯揣碎成糊狀,里面沒有任何米粒,綿柔軟韌為止。揣糍粑是個力氣活,連續(xù)揣上個十來分鐘就會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了。所以說,這是以男人為主的“技藝”了。這時另外一般人馬把前面的人替換下來,直到這一甑揣好為止。
   揣糍粑很累,但手工揣出來的糍粑特好吃。揣好的第一甑糍粑就是讓大家來品嘗,來分享的。母親提前準(zhǔn)備好了黃豆粉和白糖,父親把它們放到案板上,揉成長條狀,揪成一坨坨的。一坨坨的糍粑,粘上黃豆粉,裹上白糖,吃著又香又甜,大家吃得是津津有味。經(jīng)常聽大人們說:一行服一行,糍粑服洋糖(過去把白糖叫洋糖)。糯米做成的東西好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傷胃。因此,父母親會叮囑我們不要一下子吃得太多,特別是吃了糍粑后還會吩咐我們要多喝開水,更不準(zhǔn)出門去野,說是外面天寒地凍的,一出門就“撞風(fēng)”了,會引起拉肚子。
   小時候,踩著厚厚的積雪挨家挨戶去送糍粑,敲著鄉(xiāng)親的門,在門外大聲說著,我來送糍粑了,鄉(xiāng)親打開門,說這大冷天的,忙不迭聲地說謝謝,謝謝!那情景至今還記憶猶新。
   “碾白珍珠下甑籠,旋聞?chuàng)v杵相蓬蓬。”從第二甑開始就進(jìn)入正軌了。家里的白熾燈泡在暗夜里顯得是格外明亮。小孩們鬧著,大人們笑著,屋外是寒氣逼人,屋內(nèi)卻是熱火朝天,歡樂、豐收、喜慶、團(tuán)圓,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我姐夫他們,尤其是新上門的女婿更是要好好表現(xiàn)一下自己的,揣起糍粑來那是相當(dāng)賣力的。一番拼搏后,三個人齊心協(xié)力地把揣成糊狀的糍粑抬到案板上,父親把它們一下一下地按成圓餅狀,就像又圓又大的月亮。不一會兒,案板上,躺著好多可以吃的“月亮”了。放個兩三天,父親就把它們切成條狀,放進(jìn)大缸里用水飄著,可以放很久,很久。鄉(xiāng)里人閑不住,一般是“吃了月半粑,各人種莊稼”了。
   那百年的石臼,那香甜的糍粑,那齊心協(xié)力揣糍粑的情景,那踩著厚厚的積雪送糍粑的小孩子……一切的畫面仿佛還停留在昨天,但早已不是當(dāng)年了的臘月了。曾祖父遺留下來的石臼,在灣子拆遷的時候就不見了蹤影。當(dāng)年,家家男子都會的揣糍粑“技藝”,現(xiàn)在只能去民俗村或者農(nóng)家樂里“領(lǐng)略了”了。

共 1717 字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編者按】揣磁粑,過去農(nóng)村家家必備的傳統(tǒng)習(xí)俗,那時雖貧窮,但人們的吃食大多自給自足,也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改善一下生活,因而揣磁粑顯得隆重,也讓一家人忙一陣子。簡陋的工具,加上一家人的勤勞,香噴噴的磁粑讓人回味無窮。手工揣磁粑費(fèi)力,但味道好,現(xiàn)在市面上出售的磁粑大多是機(jī)器壓制的,批量生產(chǎn),也尋不回往日的純正口味。文章語言流暢,描寫細(xì)致,散發(fā)著濃濃的親情,字里行間突顯出那艱苦年月作者一家對生活的熱愛。好文,佳作推薦欣賞!【編輯:明月千里】

大家來說說

用戶名:  密碼:  
1 樓        文友:明月千里        2024-04-14 19:24:06
  時過境遷,打磁粑的歡樂場景印在腦海,但那石臼,那手藝卻漸漸失傳了。讀此文,勾起人對往事的回憶,小時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只可惜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共 1 條 1 頁 首頁1
轉(zhuǎn)到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