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江楓漁火對愁眠(散文)
今年五月下旬某一天,我來到蘇州楓橋景區(qū)。小韓導游一邊抬手指著石碑,一邊講,“這塊石碑從底座到碑頂,通高十六米,被吉尼斯紀錄為世界最大的‘詩碑’?!?br />
確實,這塊巨大石碑,于天地之間,巍然矗立。黑色石碑上鐫刻的每一個字,也將近一平米見方。
鐫刻的內(nèi)容,是大唐詩人張繼的一首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仰望石碑,一字一句,默讀石碑上的詩,恍恍然,腦子里,如回放舊電影,回放到大唐。
大約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深秋,某夜,姑蘇城外,楓橋邊,一條停泊的小船上。大約三十八歲的張繼,孤身一人,坐在船艙外。
那一年,爆發(fā)了“安史之亂”,戰(zhàn)亂殃及之處,血流漂杵。當時,江南政局,相對安定,許多文人,紛紛逃到江蘇、浙江一帶避亂。
張繼,天寶十二載,考中進士,卻銓選落第,黯然返鄉(xiāng)。返鄉(xiāng)之后,空懷報國之志,徒有滿腹才華,卻無所事事,怎能不終日郁郁寡歡?隔了兩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楚地戰(zhàn)火紛起,他深恐被安史亂軍裹挾,被脅迫踏入歧途,或者險遭不測,只好和許多文人一樣,背井離鄉(xiāng),跋山涉水,從家鄉(xiāng)湖北襄陽逃難到江蘇姑蘇城外。
那一天晚上,他坐在船頭,喝著悶酒。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的他,想起滿腹經(jīng)綸無施展之地,又生逢亂世,猶如飄萍,天涯漂泊,無處安放自己。真的是滿腹憂愁。
仰望星空,夜色沉沉,月亮即將西沉。遠處樹林里的烏鴉,一聲聲哀啼。坐的時間長越長,越感到?jīng)鲆庖u人,猶如凄凄冷霜漫天而降。
江邊楓樹,白天里,應該如火焰一樣燃燒,在夜色籠罩下,卻黑黢黢一片。江里的一點點漁火,也昏黃黯淡。夜色里的楓樹和漁火,對著滿腹憂愁的張繼,一起昏昏欲睡。
寒山寺里的鐘聲,穿過夜空,一聲聲,傳到客船。一聲聲禪鐘,猶如一縷縷佛光,竟然讓他的滿腹愁緒,漸漸驅(qū)淡。
他酒意微醺,詩意大發(fā),仰天吟誦: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br />
張繼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這首《楓橋夜泊》,竟然成為千古絕唱。
如果沒有《楓橋夜泊》這首絕句,在詩歌繁華時代的大唐,他在詩歌界的地位,既算不上大家,也算不上名家,很可能“泯然眾矣”。這首絕句,不但成為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也成為大唐詩歌里的絕佳之作,不但《全唐詩》里收錄了這首絕句和他的另外四十多首詩歌,《唐詩三百首》里,也將這首絕句收錄進去。一首絕句,奠定了他在大唐詩界名列前茅的地位。以至于直到一千三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在中國,從幼兒園兒童開始,到白發(fā)老翁,幾乎人人能誦。而且,在海外,也流傳甚廣。
張繼更不會想到,他的《楓橋夜泊》,讓楓橋和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寒山寺里的鐘聲,名冠天下;也讓一座姑蘇城,被冠以“人間天堂”美譽。一首詩,成就了一座橋,一座寺院,一口禪仲,更成就了一座城。
走不遠,在“夜泊處”附近,在一株楓樹旁邊,又看見張繼的銅雕人像,身穿長衫,側(cè)身躺臥,雙眼微閉,短須微翹,既呈微微醺醉之態(tài),也有淺睡之意。暗合《楓橋夜泊》詩意。
身旁有人說,“這姿勢,像李白醉酒?!?br />
也有幾分道理。
文人嗜酒,是大唐時風。雖然,他的醉態(tài),遠沒有李白那樣的“酒入豪腸”,酣暢淋漓,一醉解千愁,卻也在微微醺醉中,釋放了一腔愁緒。李白酣醉之后,“七分釀成了月光”,他微微醺醉之后,釀造的是月落之后秋涼之夜蒼涼遼闊的境界。
他的這首絕句,雖然沒有李白那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卻也靠他對姑蘇城外深秋夜景的細致觀察和捕捉,以及烏鴉啼鳴、冷霜滿天、江楓黯淡,漁火微黃、孤舟客子、禪師鐘聲諸景象的詩意再現(xiàn),情景交融,聲色并茂,讓一首二十八個字的絕句,極具藝術(shù)美感地抒發(fā)了身處“安史之亂”的天涯游子的孤獨寂寥,家國之愁,并深深感染著那以后的一代代國人——當然,也包括能讀到這首詩的天下人。
李白,雖然時間很短,畢竟曾經(jīng)飛黃騰達過,被一紙詔書,招為朝廷的供奉翰林,陪侍唐玄宗左右,做了御用文人。而他,七年之后,一直到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也就是大概四十五歲時,才被錄用為員外郎,征調(diào)到征西府中供差遣,之后,在幾個低微官職上輾轉(zhuǎn)騰挪,最大的官,也就是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區(qū)區(qū)鹽鐵判官,而且,在鹽鐵判官任上只一年多,就溘然病逝。
他的郁郁不得志,絕對與他的性格和人品有關。他在《感懷》一詩中寫道:
“調(diào)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
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br />
理念上不隨波逐流,為人又遠離權(quán)貴,哪里有青云直上的機會?
好在,一首《楓橋夜泊》,足以讓他的聲名超拔絕倫,超越絕大多數(shù)高官顯貴,青史留名,千古風流,永垂不朽。一首《楓橋夜泊》,既成就了他的人生,也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河流里,添加了一股涓涓細流。
正對著張繼的銅雕感慨之時,聽到韓導指著近處的“楓橋”和遠處的“漁火橋”,又發(fā)了一句高論,“張繼詩中的‘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指的楓橋和漁火橋遙遙相對?!?br />
當時,未及細想,疑疑惑惑,覺得有幾分道理。最近幾天,仔細揣摩,覺得韓導之言,只是噱頭而已。
如果把張繼詩中的“江楓漁火”僅僅限定于兩座橋,就完全與前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境脫節(jié),也把沉沉夜色里江楓黯淡、漁火微明的意境簡單化,更讓游子之“愁”無以寄托。
“江楓”這一意象,在古人詩句里,都給人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心理暗示,如屈原《招魂》里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里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都足以說明“江楓”的特定含義。
“漁火”,雖然昏黃而閃爍不定,卻也在沉沉夜色里,讓人眼前一亮,給人帶來溫暖和溫馨。所以,在古人詩詞里,也是有特定含義的。不光張繼這首詩里有這一意象,而且,在同是唐代人的錢起的《送元評事歸山居》詩里,也有“水宿隨漁火,山行到竹扉”的詩句,在后來的南宋詩人汪元量的《滿江紅》一詞里,也有“漁火已歸鴻雁汊,櫂歌更在鴛鴦浦”的詩句。
也正因為張繼在詩里再現(xiàn)了“江楓”和“漁火”兩個意象,才在沉沉夜色里,讓人在一靜一動和一明一暗的意象對比之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凄涼憂愁,還有人世間實實在在的溫馨和明亮。
有了“江楓漁火”兩個意象,一個“愁”字,才不至于讓人感到沉重壓抑,而是淺淺淡淡絲絲縷縷的愁緒,讓孤身一人的游子,在沉沉夜色中,在異地他鄉(xiāng),憂慮而不至于悲痛,失望而不至于絕望,在憂慮和失望中,還能體會到亂世之中依然有人間溫馨的存在,能依稀望見希望的光芒。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