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沅河的民间习俗(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沅河的民间习俗(散文)


作者:友友弟子 布衣,13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发表时间:2024-12-27 22:06:03
摘要:沅河镇(俗称原神场),位于湖南省洪江市的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这里的人们生活简朴,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沅河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沅河(镇)春节,习俗独特。前些年,几乎每家每户都喂有大肥猪,待到农历十二月中旬左右,便请屠夫来家中宰杀。杀猪,好客的,会把左邻右舍的一家之主请来,把村里有威望的人请来,大摆筵席。最多的,达十几桌,还请来阳戏班子热闹热闹。
  
   阳戏是沅河的地方小戏,三五人便可开场,道具极其简单。演员,都是附近爱好戏曲的中老年人(近些年也有女性青年加入)。具体内容,根据主家的要求来定,一般都是些搞笑的地方人情事故,两人对唱。既不像快板,也不像相声,反正不伦不类,但绝对让听众捧腹大笑。下面是《迎亲》的阳戏片段:
  
   甲:带(这)回你港(讲)得个好妇媳,上穿棉袄,下穿短裤。打起啯啯红,像笑又似哭。嫁妆十多抬,不见棉被服。正客十多桌,小的还在哭。宾客十来个,同坐茅草屋。美酒如同水,越喝越舒服。幸好厕所近,不坏膝盖骨。
  
   乙:记得上次你做寿,摆了几十桌。来了三个婆婆客,尴尬得紧。肥猪杀了两三个,不见肉来只见血。半夜冒得夜饭柒(吃),喝了半桶水。肚子摇起响,头晕眩得黑。
  
   甲:楼上薯棒(红薯)几黄桶,你冒晓得去肿(吃)几同(个)。
  
   乙:你婆娘给我柒(吃),都是断栋栋(一截一截的),说的话难听,好的要喂猪......
  
   这就是阳戏,演员都是即兴表演,说的都是些贴近农村生活的方言,搞笑又粗野。
  
   沅河杀年猪的肉,是不卖的。砍成六七斤重一块的,用盐、五香粉腌制,放到一个大木盆里,等一星期后,用铁勾把每一块肉挂起晾干水份,再放到火炉的炕上烟熏几月。平时家里来人来客,就在炕上取一块下来用以招待客人。先用火烧厚实的猪皮,洗净,再煮至九分熟。然后把那肥瘦相间的肉,放在砧板上,切成薄薄的肉片,看上去肥肉晶莹透亮,瘦肉则橙红,再在锅里用辣椒、大蒜、生姜煎炒。具体根据个人喜好,还可以跟其他的配料一起炒,满屋生香,能直接刺激你的嗅觉,甚至是你的馋虫。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上除了鸡、鱼、牛肉、羊肉等等,还有不可或缺的就是煮熟的腊猪头。一是用来祭祀,二是寓意来年鸿运当头。
  
   早年间,粮食比较短缺,上了年纪的男人,则在初一这一天,早早地起床,背上一个用篾片织成的篓子(农村用来装东西的竹制品),到附近村子里的每家每户去送柴(谐音财,又叫讨粑)。这柴是用当地一种叫黄利树制作而成的,把这种树砍回家,锯成大约五寸左右长,再劈成如拇指般大小,每一小块都用红纸缠在中央即可。到别人家后,先将两块缠有红纸的柴块,放到主家神龛上,口中念道:
   送财到你家,今年你大发。财源又广进,世人个个夸。
   主家为图个吉利,也知道这是当地的习俗,都会欣然接受。大大方方地拿出四个糍粑给送柴人,寓意四季发财;也有吝啬一点的,拿出两个,蕴含二家有喜。
  
   沅河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酒席文化:不管是生日喜讯,还是平常家里来人来客,免不了要推杯换盏。除了划拳猜指,就是唱酒歌。这酒歌呀,讲究的是图个喜庆和热闹。这里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随口来上几段。酒歌都是些四言八句,不求平仄,但求押韵。
   甲:这杯酒来清又清,你也是个聪明人。能说会算样样精,财源广进家底深。儿孙满堂个个顺,坐享清福赛公卿。你如喝了这杯酒,祝你家发人也兴。
   这杯酒对方是不能推迟的,必须喝!因此,逼着人都去学酒歌。
   乙:这杯酒来红又红,今年不如往年同。手里拿起聚宝盆,大厦金壁恢又宏。儿孙孝顺个个好,堆金积玉全家鸿。你能喝了这杯酒,万事胜意似春风。
   同理,对方也必须要喝下这杯酒。就这样你来我往,既文明又热闹。
  
   沅河婚礼习俗,非常繁琐,独具特色。在这里,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娶和回门。
  
   订婚,男方如看上谁家妹子,首先要请媒婆上女方家,提上有档次的礼品(沅河叫探口糖),去试探一下口风。如女方大人讲,“孩子还小,信(让)她嗨(玩)几年再说”,这就是一口回绝了。女方父母既不否决,也不立刻应承,那么证明,女方大人是想留有余地对男方进行暗访(包括了解男方父母的为人和地方上的口碑,及家庭情况,特别是男孩子的品行等等)。过十天半月,女方父母没有找媒婆说三道四,这时男方须再次请媒婆带礼品(沅河叫定口糖)上门提订婚之事。女方父母原则上同意了这门婚事,那么媒婆会与双方父母及男女双方约定一个黄道吉日(叫取同意)。
  
   女方邀请四到六个长辈、朋友(一般包括闺蜜、姑姑、嫂嫂、姨娘、叔父、舅舅等)前来男方家。女方的父母是不能来的,当地人非常迷信,说什么“娘送女送落水”,即使是女儿出嫁,这也是笃定的铁律。男方要摆上几桌,请家族的长辈和附近德高望重的人来陪同。期间,媒婆要动三寸不烂之舌,夸了男方,夸女方。如夸男方:哎,他家确实有点穷,穷得只剩车与房,连盐都靠买来吃,用水须取自来水。人啊,没有潘安貌,没有李白的才,身高没有八尺,体格没有牛壮。除了做事会挣钱,什么都不会。嘿嘿,即八卦又形象。如果男女双方对上眼了,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礼物,如金银首饰、手机,抑或是电脑什么的。当然,绝对少不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女方则像征性回赠鞋垫、钱包、还有带有体香的手帕等,作为互赠礼品和订婚的象征。这样婚事算基本定下了。
  
   迎娶,男方会派出一支迎亲队伍,去女方家接新娘。队伍中的人,通常会穿上红色的服饰。男方家里还要请会吹锁喇的人(现改成了乐队),吹一些喜庆的调子。新娘在进男方家门时,要夸过一个火盆,叫进门红红火火。然后,让一对童男童女在新娘床上滚上一滚,寓意儿女双全。
  
   回门,新娘在婚后的第三天回娘家,这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谢。但新郎新娘不能在女方家过夜,即使路途遥远,也不能住,只能住酒店。新婚后,新郎新娘在四十九天内是不能空房的。男人即便在外做事,晚上也务必回来陪妻子,寓意一生一世白头偕老。
  
   沅河葬礼习俗,也蛮有特色的。在这里,葬礼也分为三个阶段:守丧、送葬和扫墓。
  
   守丧,家人会在家中为死者设立灵堂,进行守丧。请来五六个道师,为逝者做道场。逝者主家门口,两边各扦一根高高细细的竹杆在灵堂外面。左边的竹杆上,挂一个纯白的灯笼;右边的竹杆上,挂一个纯白的仙鹤。灵堂里面摆有香案,上面放有各种菩萨的画像。道师做法念经,超度逝者的灵魂进入极乐世界。晚上,则由年青道师带着逝者的儿孙辈(只限男丁)围着棺椁跑。主人也要跟着跑,越跑越快,据说,只要谁抓住了道人的道袍,主人家会兴旺发达福佑子孙,但往往是抓不到的。
  
   在道师休息的间歇,逝者的女儿、媳妇抑或是妻子等头戴长白布(俗称孝布),伏在棺椁上大声哀哭,愤发心中的极度悲痛。那伤心欲绝的哭声,常伴随沉重而凄凉的哀乐直冲云霄......
  
   附近的村民,也会前来凑热闹唱丧堂歌。他们一般要唱到天明才结束。当然,主家会给每人打一个红包。
  
   送葬,附近的青壮年会收到请柬去抬棺(抬老杠)。主家在逝者去世的第二天,会请地理先生去看风水宝地。第三天,逝者的直系血亲(孝子)会头戴长白布(孝布),腰系麻绳,双手握着二尺左右缠着白纸的桃竹短棍,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引领着抬棺者,将棺椁抬至墓穴。
  
   跪拜,是对逝去长辈的祭拜,也是对抬棺者的要求(不要在抬棺过程中对死者的棺椁左右晃动与颠簸)。
  
   扫墓,家人会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扫墓,摆上贡品,点燃香蜡,焚烧纸钱,祭奠死者。这大体跟其他地方相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传统的民间习俗正在逐渐消失。但是,沅河人依然坚守着这些习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些古老的习俗,保护着这些习俗。他们相信,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
  
   这些习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沅河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他们尊重传统,珍视历史,坚守信仰,热爱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传承着地方文化的精髓。
  
   这些民间习俗,是沅河的灵魂,是沅河的骄傲。它们见证了沅河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沅河的历史记亿。在未来的日子里,沅河人将继续坚守这些习俗,传承这些习俗,让这些习俗在沅河镇的大地上永远流传下去。
  

共 33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已退出历史舞台,湖南洪江市沅河镇依旧保留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这里的人们生活简朴,民风淳朴,这些习俗也体现了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时家家户户宰年猪,大摆筵席,将猪肉制成熏肉,过年时招待客人。为给春节增加热闹氛围,阳戏是要请的,唱戏的都是即兴表演,主要表演贴近生活的搞笑内容。腊猪头是年三十必备的,既可用来祭祀,也寓意鸿运当头。沅河的酒席文化很有趣,遇上喜事,喝酒划船猜指,为图热闹和喜庆,喝酒时还唱酒歌,男女老少都会随口来上几段,让喝酒人听着舒服,也不好推辞。有酒助兴,热闹非凡。沅河的婚礼习俗和葬礼习俗都蛮有特色。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沅河人丝毫不受影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些古老的习俗,诠释着生活的真谛,传承着地方文化的精髓。文章语言流畅,描写具体,展现浓厚的少数民族生活气息,读来让人耳目一新。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12-27 22:17:35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许多地方的民风习俗已消失,沅河镇的人们却以自己的方式传承这些古老的习俗,实属难得。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